谢友邀
杨邦乂与杨再兴都是南宋初年的杰出人物,建炎三年杨邦乂誓死不降金军,绍兴十年杨再兴拼死作战遍体鳞伤[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杨元丁。~《宋史》杨再兴传]
那么杨元丁,杨邦乂与杨再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杨邦义,字晞稷,吉州吉水人杨元丁。~《宋史》杨邦乂传
杨邦乂的籍贯很清楚,他是宋代江南西路吉州(古庐陵郡)吉水县人杨元丁。杨邦乂殉难后,他的四个儿子都以荫恩得官。
杨再兴杨元丁,贼曹成将也。~《宋史》杨再兴传
《宋史》没有交代杨再兴的出身,他是哪里人呢?我们再看一段记载:
【再兴曰:“我是好汉,当执我见岳飞。”遂受缚。飞见再兴,解其缚曰:“我与汝是乡人,汝好汉也,吾不杀汝,当以忠义报国家。”再兴受命,归之。】~《三朝北盟会编》卷151
绍兴二年岳飞放下杀弟之仇收伏杨再兴,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杨再兴与岳飞同乡
众所周知,岳飞是北宋河北西路相州(古邺郡)汤阴人。宋人论籍贯一般以某州人氏,杨再兴无疑也是相州人。
如果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分划
杨邦乂是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人,杨再兴是河南安阳人。
除了都姓杨,都忠义许国,他俩没有交集,更不可能有血缘关系
建炎元年十月,千古明君赵构忘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训练将士,益聚兵马”。~《三朝北盟会编》卷111】毅然南巡,随着金军再次南侵,从此天下大乱。乱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再看两条时人庄栋的记载:
建炎元年秋,余自穰下由许昌以趋宋城,几千里无复鸡鸣,井皆积尸莫可饮……大逵已蔽于蓬蒿,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鸡肋编》卷上战乱、盗匪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们或死或逃,没有人能安心从事生产劳动
而自靖康丙午岁,金人之乱,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老瘦男子,瘦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鸡肋编》卷中
活着的人想继续活下去,没有粮食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人瞄向了用双腿在路上行走的蛋白质。即使肉多的人,价值也远远不如一斗米
相州沦陷后很多人南迁,杨再兴也在其中,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认了曹成做带头大哥,在他心目中,更互相食的盗贼和官兵没什么两样
在与岳飞部作战过程中杨再兴意识到,韩顺夫只是其中一个败类,从建炎四年便以遵法守纪闻名的岳飞部并非浪得虚名。
建炎四年九月四日癸卯,通、泰州镇抚使岳飞入泰州……飞治军严整,将士畏之,禁止军中不得搔扰百姓,室家安堵,犹得民情。~《三朝北盟会编》卷142“造反”并不是杨再兴的目的,换一个值得跟随的大哥,堂堂正正地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硬笔楷书第一人”这个称号不知从何而来?论名气,刘惠浦在硬笔书法领域的名头似乎远不及庞中华,甚至也比不上田英章和司马彦等人。但是,真正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涉足硬笔书法领域的朋友都知道,刘惠浦先生的楷书功力绝对堪称硬笔书坛之翘楚。
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刚刚兴起之时,很快便冒出来一大批相当有实力的书法家。刘惠浦先生就是凭借功力不俗的楷书作品,拿下了1985年首届钢笔书法大赛的特等奖。同时获奖的还包括后来的兰亭奖评委曹宝麟等书坛名家。
我个人认为,硬笔书坛的楷书高手有三个人的实力最不容小觑:刘惠浦、谢非墨和赵彦良。其中,谢非墨习惯使用黑底白字书写作品,很少用界格,书风古拙质朴,很有特点;赵彦良则以魏碑书风见长,功力毕现;印象最深的还是刘惠浦,恣意潇洒的魏晋书风,法度严谨,同时又彰显个性。能用硬笔书法体现丰富的传统书法底蕴,能与刘惠浦先生比肩的书家的确不多。
也许很多人都不解,庞中华、田英章和司马彦他们硬笔书法字帖满天飞,影响遍及大江南北,他们的硬笔书法水准不是应该最强吗?我不否认这些书家都有着相当的实力,但是相比之下,称他们为“硬笔书法教育家”更为合适。他们都是硬笔书坛的明星书家,颇有影响力,但是书法水准还是或多或少存在些争议的。
我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多年,在我看来,硬笔书法楷书水准最高的就是刘惠浦、谢非墨和赵彦良;行书水准最高的还是浙江的王正良、骆恒光和任平。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