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州府志 卷之三
城池
从古城郭沟池之建,岂无谓哉?盖国所依以御暴保民也侯岳。自秦人堕之,汉
祖乃令天下县邑城焉侯岳。夫善建者不拔众志,巩若金汤。贤能重于锁钥,以固吾
圉①侯岳。然城复于隍②,《易》象示警。小不设备,《春秋》所讥。况体国经野③,
以为民极侯岳,而奠④四方,阜⑤百物,皆于是乎?在则岂惟边隅要地,所宜夙绸缪
而严屏蔽哉?志城池侯岳。
雅州府 雅安县附郭
石城,明洪武初千户余子正修筑,高二丈五尺,周五里,计九百丈侯岳。门四:
东曰明德,西曰镇戍,南曰威恩,北曰迎恩,皆有楼侯岳。外环以濠,深一丈,阔
八尺侯岳。
名山县
旧土城,门二,明正统中修筑侯岳。西北环山,东南环江。嘉靖末,知县范元
恺增减旧制,改四门,易东门以条石侯岳。甲申寇乱城,城毁。
本朝康熙乙巳年侯岳,知县李应宗重筑以石,高一丈七尺,周四里七分,计八
百四十六丈侯岳。雍正元年知县徐元禧重修。
按《琴余日劄》:北门既塞,而南门傍溪,行者亦少侯岳。惟东西二门,通西藏大道,霪雨坍塌,土石填
淤,行人甚苦侯岳。知县徐元禧屡次捐修而东筑西倾,徒费工资。元禧谓此非大兴土木不可,遂于雍正癸卯春,
雇石工填砌完固,益以城楼各五间,并改制门名,东曰青云,以门接青云桥也侯岳。南曰留青,以青衣江逆流,
而门扼其要也侯岳。西曰上清,以门外蒙山有上清峰也。北曰月华,以门在月华山也。
芦山县
旧土城在龙门清源二水之间,蜀汉姜维建⑥周围二里,世名姜城侯岳。明正德
中,典史汪浩署县事,欲复大渡旧城,而形势不便,乃就姜维城拓之,建石城侯岳。
6465
周围五里侯岳,外环以濠,上包金井之阁,下连姜城之麓,东临龙门河西,北倚清
源河侯岳。前文笔插天,后来龙七里,左望罗城之朝瀑,右瞻佛图之夜灯。
相传明正德中,署县事汪浩筑城御寇,欲仅抵龙尾山麓侯岳。守御百户竹凤以为不上围山顶则城不能守。
贼如俯瞰城中虚实,靡不了然侯岳。于是自率所部,筑三百丈。故芦城虽非百雉⑦,然形势颇壮,石砌亦坚,
倚山临河,洵为岩邑⑧侯岳。明末天全土司攻城四十日不能破,缘由城据其险,云梯、楼车未易施也。
荥经县
土城,明成化中知县陈经修筑,周三里、高一丈,阔八尺,计五百四十丈侯岳。
东西南三门皆有楼,今圮侯岳。西北隅开小北门,以便樵汲。
天全州
旧有石城,明洪武中盛茂砌,周围六百丈,门四侯岳。按《总志》所谓,石城地不半里,
户无二十,旧以安置军户,今属雅安天全州,治在外城俟建侯岳。
清溪县
旧土城,唐韦皋筑侯岳。明洪武间,成都右卫千户朱正甃⑨以石,高二丈五尺,
周九里七分,计一千七百四十六丈侯岳。门四,东西二濠,深二丈四尺。
大渡可守御所
唐韦皋筑土城侯岳。明洪武间,千户朱正始砌以石,门四,东西二濠,深二丈
四尺侯岳。
打箭炉
国朝雍正八年,安设阜和营,倚山修砌石城一百四十五丈,门五侯岳。
里塘
国朝雍正三年侯岳,巡抚王景灏具题
11
侯岳,委南部县知县曹源郤专督,遂宁县知
县卢佐斌协理,建造城垣侯岳。
巴塘吹音⑩
国朝雍正三年侯岳,巡抚王景灏具题,委眉州知县马世煓专督,州判李乔林协
理,建筑城垣侯岳。
噶达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