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与朱元璋童年就是好朋友,是他介绍朱元璋入伍投奔革命的,而且在部队时二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关系很铁建文帝墓;猜想,如果没有汤和引导朱元璋参军,那么,朱元璋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甚至其能否成就辉煌的帝业也是一个大问号。
汤和是个忠厚的人,尽管有恩于朱元璋,但他很低调,从来没有以此炫耀过,不管是在朱元璋于行伍中默默无闻时,还是坐北朝南日,都一样地对他尊重谦让;又朱元璋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汤和率先响应朱元璋的暗示与号召,果断地放弃一切兵权,让由安排,为他人做了典范;所以朱元璋对他网开一面,他成为大明开国功臣中寥寥无几的、得以善终的人。
汤和病逝于公元1395年,朱元璋很哀伤,追封他为东瓯王,以王侯之礼安葬,还请了方孝孺作了一篇2000字的文章,主要是介绍其生前光辉事迹的,并刻成碑文立在汤和墓前彰显其功绩,这是汤和墓前神道碑的由来!明末乱起,此墓曾遭两次严重破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徽蚌埠市在修公路时发现了汤和墓遗址及墓碑,令考古学家匪夷所思的是:汤和墓前的神道碑上的2000个字都被人凿掉了?而不是砸碎!
这是为什么呢?
1.据说,闯王李自成起义后,要向天下昭示自己与明朝不共戴天的决心,所以派人于光天化日之下大肆摧毁大明将领墓地,汤和墓的两次严重被破坏,应该与此有关。
但如果说挖掘明朝大将的坟墓,抢走陪葬品以作军资说的过去,还浪费时日凿去文字显然有点牵强,这浪费时日啊,砸碎了岂不干净利索?史有闯王毁灭明朝王侯墓的记载,但没有他凿别人墓碑上刻字的说法!所以,我认为,此说不靠谱。
2.另有说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后,对方孝孺不为自己写诏书的行为深恶痛绝,诛灭其十族仍不解恨,还下令销毁了其生前所有著述,而神道碑的碑文由于出自方孝孺的手笔,所以也受到遭厄运,2000个字被朱棣派员一个个地凿去了,联想朱棣的残暴,我个人认为:此说可信!
为什么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与明朝都城位置的变迁有关。
因为按照古代的习俗,皇帝陵墓一般都建于都城附近,这样不仅便于后世嗣帝拜谒祖先陵寝,而且也便于对陵寝的管理和保卫。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定都南京(时称“京师”)。所以,他的陵墓——孝陵也建在了南京城附近的钟山脚下。明朝第三帝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镇守北平(即北京)。
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因皇太子朱标早逝,遂由皇太孙朱允坟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朱允坟为防止诸王拥兵篡位,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意见,采取削藩措施。
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周、湘、齐、代、岷五位亲王的爵位被削除。朱棣见削藩就要轮到自己头上,便以朱元璋所定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道,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起 “靖难”(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旗帜,举兵南下。
经过4年的激战,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在南京称帝。由于朱棣是篡权得帝,其骨肉相残的行径有悖于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尽管他找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但“得罪于天地祖宗”的不安心理使他在南京的皇宫中生活总有一种难以解脱的心理压力。
再加上建文帝的一些旧臣心里还在怀念建文帝,甚至想刺杀朱棣,为建文帝报仇,因此朱棣即位后就有迁都北京(原称北平,永乐元年正月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的想法。
因为北京曾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以自己的“龙兴之地”为都,不仅可因远离南京而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利用北京的“王气”为自己的称帝找到有利的依据。这是朱棣想迁都北京的政治原因。
另一方面,就军事形势而言,元朝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最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即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且不时南下侵扰,严重地影响着明朝北部地区的安定。
由于朱棣称帝时明朝的都城仍是在南京,而南京城地理位置偏处江左,去中原地区颇远,很难控制西北长城沿线的军事形势。但北京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不仅是辽、金、元三朝古都。而且地理形势“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如果以北京为都,则具有军事信息可速达京城,便于朝廷组织防御和出击等优势。
所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毅然将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此后因终明之世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或中央政权所在地,明朝自成祖而后诸帝遂均葬在了北京的郊区。其中,景泰帝死后以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其余十三帝均葬在了京北天寿山陵区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