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待光绪慈禧的儿子怎么死的,不会比对待同治差太多。原因很简单,慈禧权力的合法性当初源自于同治。母以子贵,她的后权的本质其实还是她儿子同治的皇权。光绪同样是他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同治死后,她再一次面临当初咸丰死时的格局,那就是要移居慈宁宫去坐冷板凳了慈禧的儿子怎么死的。同治是她的亲儿子,所以她垂帘听政,还多少显得理直气壮一点。但是同治一死,理论上这个特权就没了。
但是她同时也有个很好的机遇,那就是同治无嗣。按照法统,父死子继不存在了,那就是要“兄终弟及”了。那么理应从咸丰的直系旁支里面找,可是咸丰也就同治一个儿子啊,所以也没有了。那只能从咸丰的兄弟里面找,按道理找恭亲王奕訢这头的,似乎更符合大清帝国的利益啊,毕竟恭亲王奕訢现在是军机处首辅啊,总理衙门大臣啊慈禧的儿子怎么死的!
但是很显然慈禧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慈禧的儿子怎么死的,她有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人选,那就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那是亲大侄子,不但是大侄子还是大姨侄。更关键他很小,才3岁,合适控制,而醇亲王奕譞比起恭亲王奕訢,更是无用之人。所以这个权力仍然可以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慈禧选择光绪的最终原因。
慈禧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女人,比死他死去的丈夫和儿子,那是万高很多个档次的慈禧的儿子怎么死的。她的丈夫咸丰是杆大烟枪,身体本来就不好;政治上也是墨守成规,恪守圣人之道,祖宗之法;气量狭小,连自己的弟弟也容不得。所以面对千年未见之大变局。他既无能力改变现状,亦无胸襟让别人上。
慈禧有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对于儿子同治的教育疏漏了,才导致他年纪轻轻,无法无天,眠宿花街柳巷,最终导致大恨铸成!真的是慈禧没有好好教育同治么?不是,慈禧请了一代清流翁同龢当帝师的呀!可是为什么会是个这样的结果?慈禧总结了,一是慈安掣肘,二是宽纵无度。慈安无嗣,对同治偏宠,可以理解,而且她贵为皇太后主位,地位其实是比慈禧尊宠的。同治虽不是她亲生,但是名义上也是她的儿子。
所以在对光绪的教育上,慈禧绝对不能假手于人,受人掣肘。
3岁的光绪被抱进宫由慈禧亲自抚养。而且在抚养光绪的时候,以待之以严。做错事要责罚,行为用度一律严格执行圣主训。
到了入学年纪,慈禧责成翁同龢继续教光绪,并且打消他的心结,同治的责任不在先生。翁同龢已经教废掉一个同治了,现在还让自己教光绪,这是有几个脑袋啊?但是慈禧的手段让翁同龢感动得涕泪皆下,发誓一定要将光绪培养成一代圣君。
但是当翁同龢见到光绪得时候,才发现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已经被宫女太监欺负成了渣。慈禧要求严格对待光绪,可是到了深宫,宫女太监早就看出这是个傀儡了,当养狗一样养着吧!翁同龢每每见到于此,师生二人,抱头痛哭啊!光绪因而和翁同龢结下了超出一般皇帝和帝师之间的师生之情。
慈禧很高兴,因为光绪无论仪表还是举止言谈都要比同治优秀得太多。
更关键的是,他在自己面前总是那么顺从、文静,一口一个亲爸爸喊着。这不就是慈禧梦寐以求的吗?但慈禧根本不可能知道,离开他视线的光绪是个什么状态?那个时而激情洋溢,时而自暴自弃,一会亢奋,一会落寞的才是真正的光绪。
终于光绪14年,慈禧给光绪选好了皇后,完成了大婚,于次年同意光绪亲政。但是此刻慈禧也并没有彻底松手,小事皆有光绪自己定夺,大事必须自己把关。当那些封疆大吏们遇到特殊情况回京复命的时候,往慈禧那跑而不是往光绪那里跑的时候,光绪不满的情绪在堆积!
直到光绪20年,终于与日本的这一仗究竟能不能打的时候,朝廷里的意见发生了重大分歧。刚温故完圣主实录的光绪,明确要求打,以扬我国威!李鸿章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打,但是这一次慈禧看到满朝的喊打的激情,终于不顾李鸿章的反对,默许了这场战争。
然而荒唐的一幕发生了,光绪皇帝坐镇紫禁城,给前线发布圣旨,前方将士奋力杀敌,扬我国威。此刻的光绪就是一个从圣人之道教化出来的古人,运用着并不娴熟的“恩威并施”指挥着一场现代化战争。然而很显然前线并不会去执行这种根本无法操作的指令,但是与此同时,满朝堂的清流们,纷纷上书水师提督丁汝昌抽鸦片,睡婊子,里通卖国。而这种空穴来风,其实根本就是风闻言事,无法查证也无法辩驳。于是光绪就一道道下诏书,要求丁汝昌戴罪立功。未战已经有罪,真是荒唐至极!但是其实这或许是闹剧,甲午海战最终还是因为技术迭代的落差而战败。
光绪21年,李鸿章代表大清远赴日本签署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于是各种压力骤起,康梁的公车上书运动爆发。而此刻慈禧老太太你要说她在推卸责任也好,事实如此也罢,的确在甲午海战上,现存史料里找不到太多关于老太太干预此事的把柄!但慈禧的确难逃干系,不是后来”海军军费被她挪用了修园子了”这个帽子就扣到老太太头上了么?
康有为其实挺能迷惑人的,因为就整个近代史而言,因为他的一个从戏文里学来的“衣带诏”谎言,甚至差点让历史的走向都发生了改变。
康有为”发明”了《新学伪经考》,宣称现在我们读的经典都是王莽篡汉时,整出来的假玩意,而不是孔老夫子的真经。而此刻这个理论在年轻的儒生中非常有市场,当然包括光绪。光绪刚经历了“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他发现圣人之道面对这个变局根本没有任何用处。而此刻康有为告诉你,这是因为你越的是假的,你是不是突然一下子就找到理由和原因可呢?而这所谓的发现,甚至被很多年轻学者和从旧体制里蜕变之人奉为理论策源。
但最终“百日维新”又变成了闹剧,光绪性格的弱点再一次暴露出来,整个帝国的封疆大吏们一天之内接到上百道要求改革的圣旨,人心一下就慌乱了。而光绪发出圣旨后,就开始坐等变法强国。结果却除一人响应外,皆无动于衷。而这个所谓的响应者其实也只是为了讨好光绪而已。
那么一帮毫无政治经验的书呆子军机内阁们,很容易就把问题原因归纳为,慈禧太后掣肘。一个大胆的围园猎后的计划就这么产生了。
而这边厢,慈禧老太太接到无数封疆大吏们要求复政的请求,小皇帝在瞎搞,这样下去国将不国。而慈禧仍然在观望着,看看小光绪究竟能不能干成件大事,所以也一直在引而不发。但是这次却等来了光绪要杀自己的消息。老太太出离了愤怒。然后也开心慌了起来,于是回鸾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于瀛台,所谓戊戌六君子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从此慈禧就彻底恨上了这个大侄子。当然她更恨的是康有为,因为不是他,光绪还是自己的乖儿子,怎么可能想到要杀自己呢?大清国以孝治国,原本那么孝顺的光绪,就是因为康有为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之人。一切影响到她和光绪“感情”的人都被清算了,包括那个帝师翁同龢。
即便这么恨光绪,慈禧也不能杀了他。因为慈禧的权力合法性当初源自于光绪的皇权。没有了光绪,她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后来的”庚子之变”,说白了就是慈禧既不希望外国人干预她还政给光绪,又要随时绑架着光绪,保证慈禧自己权力的合法性!此刻的光绪才是真正的傀儡。
而当慈禧快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她最大的担忧是什么?对,她死光绪必然归政。而光绪肯定会清算自己。所以光绪的死想是意外都不可能。而慈禧选择了溥仪,而不是年富力强的载沣,原因也很简单,还是怕清算,载沣如果是皇帝,他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政见去处理事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然是清算自己来得最快,而如果载沣只是一个摄政辅国,他必须考虑自己儿子的权力过度时做了榜样,再清算自己,所以翻不起浪花!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