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常识题,值得了解下黄三元。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一共只诞生过十几位连中三元的人,可见连中三元的难度非常大。先来看下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的概念及难度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这里的“三元”指的是三场考试的第一名,所以连中三元简单说就是指连续夺得了三场考试的第一名黄三元。
那么这里的“三元”又是指哪三场考试呢黄三元?
连中三元对应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场考试,如果某位考生连续夺得了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那就称为“连中三元”黄三元。
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是什么样的考试黄三元?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省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各省的秀才,也就是说乡试是各省秀才参加在本省举行的考取举人的考试黄三元。
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考中第一名者称为解元,有点类似现代的各省的“高考状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黄三元。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国家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全国的举人,会试就是全国的举人参加在京师举行的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黄三元。
会试一般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举行,故也叫春闱,会试第一名者称为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黄三元。
殿试是紧挨着会试的一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是定贡士的排名,产生一甲、二甲进士等黄三元。
殿试的考试就是在会试中考取贡士身份的那些人,经皇帝亲自考核后,皇帝会钦点出第一名,也就是通常说的状元黄三元。所以状元就是殿试的第一名,也正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从上述对“三元”的叙述就可以感受到连中三元是非常有难度的,连中三元者先要在本省的乡试中考取第一名,然后在来年的全国考试中继续夺得第一名,最后还必须经过皇帝确认可以当第一名,才能称得上连中三元黄三元。尽管从唐代到清代每个朝代都有连中三元者,但每个朝代连中三元者都只有少数个别,历史中最著名的连中三元者当属明代名臣,官至内阁首辅的商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