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墓,因为太子朱标早死,便由之间选定的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燕王朱棣不服,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皇位,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郑和下西洋朱棣虽然当了皇帝,但是搞不清楚建文帝到哪里去了,又担心他回来复仇,于是派人四处搜寻,甚至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看看建文帝是不是逃到国外去了。但是郑和在国外也没有打听到。那么建文帝到底如朝廷宣布的,是死于宫中大火,还是逃到哪里躲起来了呢?
救命铁匣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当初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时,建文帝刚想自杀,这时被一个太监阻止并说“太祖死前,留下一只铁匣子,并告诫如有大难临头时便可打开此匣。”于是建文帝忙令人打开,但匣锁已被铁水灌死。最后翰林院的程济用力砸开。众人一看,只见匣里放着3块度牒,分别署有“应文”,“应贤”,“应能”几个僧名,还有袈裟,僧帽,剃刀,白银10锭。还有一封信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如此说来,朱元璋是要建文帝出家逃难。
而当时建文帝身边正好有个老师叫杨应能的,还有一个御史叫叶希贤的,各有一个字与信里相符。于是与建文帝一起三人逃出皇宫,削发为僧。追随出逃的共有60人。建文帝怕人多目标太明显。最后只带了5人。等走到御河时正巧有一人摇船等候,并自称是太祖梦中嘱托协助皇上逃难。大家说好彼此不再行君臣之礼,而以师兄弟互称。其中有6个大臣负责筹集衣食等物。6个人为掩人耳目,各自取了个代号,比如王之臣,因其祖辈是补锅匠,便叫王补锅。
机缘巧合建文帝从京口(今镇江)到襄阳,后辗转来到云南永嘉寺,本想投奔沐府西平王,又恐连累,最后在寺里安顿下来了。说来也怪,建文帝逃来逃去,明成祖满天下的搜寻,他却浑然不惧。在云南没多久,之后又云游重庆,西安,襄阳,吴中,所到之处还题诗题字,而明成祖派出的拘吏,好象聋子盲人一样,竟没搜到半点消息。有个工部尚书叫严震的,以出使安南之名去寻找建文帝,回国后在云南道中遇见建文帝,因原先认识,建文帝于是问严震“你想拿我怎么样呢?”严震答道“皇上您该干嘛干嘛,臣自有妙计。”建文帝有些害怕不敢再露面。
建文帝四处留诗实际上严震是个忠臣,他既不愿做对不起建文帝之事,也不愿意回到朝中骗明成祖,身处两难境地,最后自缢而亡。 自此过了十几年后,明成祖去世,又过了十几年,明成祖的儿子明仁宗及孙子明宣宗先后去世。到了明英宗时,在逃的建文帝居然还活着。明英宗正统5年,建文帝已逃亡39年,时年64岁。人老了好想叶落归根,于是建文帝对随从说要回南京,而此时应贤和应能都已去世,只剩下砸铁匣子的程济跟随。
君臣来到贵州时,有一次在寺庙里,建文帝题了2首诗: 诗一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沈。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诗二是:阅罢《愣严》罄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迴,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 寺里一个老僧明白了诗意,便抄下诗来到官府说:我就是建文帝。他这一闹顿时轰动了朝廷。
官府立即把老僧连同建文帝和程济带到朝廷讯问。可老僧并不知道建文帝的细节,只得硬着头皮乱说,结果不对头。那老僧自称今年已90岁,想回南京到时死后葬在爷爷朱元璋墓旁。审讯者一听便知道是冒牌货。轮到审讯建文帝时,他心想已经到了第三代人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便如实承认了身份。
认出身份最后宫里有个叫吴亮的老太监因为曾经伺候过建文帝,于是奉命出来辨认。建文帝当即认出老太监并说出曾经的一些往事。老太监心里已知,但还是脱下建文帝的鞋看了看左脚,趾上果然有几颗黑龙江痣,这才确认。 明英宗知道后,也没有杀建文帝,毕竟40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有什么政治号召力了。 结果,建文帝被奉养于宫中,自然谁也没再提过去之事。宫里人都把建文帝以“老佛”称呼,而建文帝也乐意如此,安享晚年。去世后建文帝以普通人的身份葬于西山。
建文帝的皇位被叔叔朱棣夺去,自己出逃几十年,没有被杀死,还回到宫中安度了晚年,也算是非常幸运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