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寓(1366年——1444年),字士奇,号东里,江西省吉安市人,后世多称呼为杨士奇杨含奇。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与杨荣和杨溥被合称为“三杨”。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明朝开始推行内阁制,黄淮是第一任内阁首辅杨含奇。当传承到杨士奇这个第五任首辅时,明朝的内阁制度已经日渐的完善和成熟。
杨士奇前后经历了五朝,在内阁任职长达四十多年,其中仅担任首辅就达二十一年杨含奇。他对于明朝的政局,特别是靖难之役后的社会迅速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杨士奇出身不高,但在年少时就颇具才名,而且锋芒毕露杨含奇。在建文帝当政时期,他被委以重任,负责编修《明太祖实录》。之后,在王叔英的举荐下,杨士奇成为了翰林院的编纂官,算是正式步入仕途。
由于建文帝大张旗鼓的削藩,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杨含奇。很快,燕王朱棣就开始节节取胜,冲着南京杀奔而来。当时,朝廷中像解缙、胡广和杨荣等人,都积极筹谋个人的出路,甚至选边站队,暗中联络燕王。
唯有杨士奇表现得非常豁达,继续着自己的不卑不亢杨含奇。在他看来,文人的骨气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将来朱棣真的称帝了,大不了自己辞官回乡。
或许,正是他的这种豁达,反而使得朱棣非常欣赏杨含奇。自朱棣在南京即位后,杨士奇很快就由翰林院编修逐渐得到重用,进而被选入了内阁,开始协助成祖皇帝处理政务。
入阁后,杨士奇继续自己谨慎持重和低调内敛的性格,内阁中的所有公务绝不会私下讨论,更不会徇私枉法,越来越得到了朱棣的信赖杨含奇。
从建文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朱棣开始一次次的挥师北征,希望彻底剿灭蒙古的残余势力,稳固大明的江山社稷杨含奇。
在多次远征期间,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立功颇多,逐渐赢得了圣心杨含奇。而相比之下,朱棣的皇长子,也就是太子朱高炽却显得太过文弱,而且还是一个多病的大胖子。
在此背景下,朱棣逐渐有了废长立幼的心思,准备更换太子杨含奇。对此,他甚至暗中征求杨士奇的态度,详细询问太子在监国期间的表现。
深谙政治之道的杨士奇杨含奇,尽管知道成祖朱棣的意图,但仍然仗义执言,规劝朱皇帝不可废长立幼:
太子天资甚高,有错必改杨含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存有怜爱之心,将不负陛下重托。
明成祖过世后,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杨含奇。为了表彰杨士奇的拥立之功,他升任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来接替杨荣,正式成为大明的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后杨含奇,杨士奇力劝朱高炽开阔胸襟,首先办妥两件事:
第一,安抚原来建文帝的旧臣,继续平息靖难之役后的社会紧张局势杨含奇。
第二,深刻体谅民间疾苦,主动减免赋税,竭力做到休养生息杨含奇。
可惜,仁宗皇帝朱高炽历来就疾病缠身,在短短一年后就病重不起杨含奇。他在榻前召首辅杨士奇托孤后,这位史上最可爱、最仁慈的大胖子就过世了。
太子朱瞻基即位后,也就是明宣宗,立即就遭到了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挑衅,之后还公然起兵谋反杨含奇。
明宣宗起初担心自己亲自统兵出征,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显得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杨含奇。但在首辅杨士奇的力主下,他才决心御驾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空前提升了自己的威望。
平定叛乱后,杨士奇辅保朱瞻基励精图治,政通人和,基本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海内升平的景象杨含奇。可惜,朱瞻基的在位时间也不长。
在明宣宗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称帝,史称明英宗杨含奇。娃娃皇帝上台,朝政事务自然由内阁掌控,作为首辅的杨士奇,更加的殚精竭虑,公忠体国。
可惜!在他忙于前朝事务的同时,后宫的宦官却伺机壮大杨含奇。尤其是,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逐渐成为了朱皇帝的心腹,甚至敢于干预政务。
当时,“三杨”都已经处于暮年,尤其是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和杨溥显得日渐势单力薄,越来越丧失了对于朝政的主导权,逐渐被宦官集团所压制杨含奇。
而一向忙于政务的杨士奇,对家人疏于约束,其子杨稷变得无比的骄横放纵,甚至敢于草菅人命杨含奇。此事,成为太监王振彻底扳倒杨士奇的工具。
在王振的指使下,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他纵子行凶杨含奇。杨士奇受其子的牵连,只能以“患疾告老”的理由向朱皇帝请辞并获得准许。
不过,退休后的杨士奇却忧心忡忡,他既对国家现状失望,又对家庭现状失望,不久便病重撒手人寰杨含奇。
在杨士奇死后,明英宗追赠其为左柱国和太师,赐谥号“文贞”,安葬于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杨含奇。
回答完毕杨含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