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例并不鲜见李隆基的儿子,顺口就能说出几个: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唐玄宗李隆基一天杀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唐玄宗是历史上出名的风流帝王,后宫妃嫔4万。在众多的妃嫔中,他最宠爱的是武慧妃。据《旧唐书》记载,有一天,武慧妃向唐玄宗告状,说太子李瑛想要谋害她和儿子寿王李瑁,唐玄宗大怒,便心生废太子的打算。李林甫继任宰相之后,为了讨好武慧妃,便与她合谋设计:让三王带兵入宫,并告诉唐玄宗这三子欲谋反,唐玄宗听信武慧妃之言,震怒之下的唐玄宗一并处死了三个儿子。

唐肃宗李亨杀子李倓。

李亨是唐玄宗的儿子。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享也杀过自己儿子。

李亨也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三儿李倓能力最高。李亨坐上皇位就多亏了儿子李倓,因为当初李亨他爹,唐玄宗很害怕自己被夺权,就把儿子们的权力都剥夺了,还杀了自己曾立下的太子李瑛。李享虽幸运活了下来,但也是整天在父亲提防小心度日。后来是听从了儿子李倓计谋,通过笼络军队和将士,趁着一次战乱,翻身逆袭当了皇上,封号为唐肃宗。 坐上了王位的唐肃宗,又开始害怕别人夺走他的位置。也正是儿子中李倓能力最高,也就被视最大威胁。 又因李倓与朝中佞臣李辅国政见不一,李辅国经常在肃宗面前说李倓坏话,甚至诬告他有谋反之心。久而久之,李倓失去了唐肃宗也不再信任。肃宗怕皇位失落,就赐死了李倓,,亲手逼死自己的儿子。

不用再举太多的例子。

从皇帝杀儿子的事件可以看到:历史上最丧失人性的莫过皇帝,他们为了皇位丶权色,什么父子,什么亲情都荡然无存,俗话说:"虎不食子",从人性角度说,皇帝是连禽兽不如!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

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李隆基的儿子:历史上有哪些杀子的男性帝王

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

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

“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

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

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

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

“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

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

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

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

“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

“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

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

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

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

“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

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

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

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

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

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

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

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

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

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

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

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

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