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当然是昏君宁夏银川确诊鼠疫。有些人为他辩护,总喜欢说他最后自杀殉国,平时多么辛苦勤奋等等等等。但老实说,他们说来说去,其实就一个意思“你知道我的偶像有多努力吗?”
《全职高手》里有句说得很欠揍但却在理的话:努力是最不值得拿出来夸口的东西,因为这只是基本,是人人都会做到的,是最底层最渺小的东西。
今天上班族的工作量也大,不过没干好最终还是被炒鱿鱼,努力不是借口,关键还是最后成绩。
之所以说崇祯是个昏君,不是说他不努力,而是说他努力方向不对,他的努力往往是帮倒忙,也许明朝灭亡不可避免,但如果换个懒惰的人上台,明朝灭亡可能还晚几年。
我们举个一个一般人知道,但知道得不太清楚的:驿政改革
谁都知道驿政改革逼出了个李自成,但其实明朝搞驿政改革的不只是崇祯一个人,嘉靖皇帝和张居正都搞过,可只有崇祯最后逼得官逼民反。
明朝的驿政一直是个大问题,问题不仅仅在于浪费和给官员不正当的特权,还在于给人民很大的负担。
越是边境穷困地区,驿站越多,驿站给当地人民的负担就越重,像陕西,明代是北方人口最少,压力却最大的省份,如果不搞驿站裁剪,迟早会闹出造反者来。-------这一点当时人其实都清楚。
嘉靖皇帝搞了次驿站改革,他命令把全国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所节省的钱粮一半充做军费,但是却在执行上出了问题------确实减少了驿站的经费拨款,但驿站的负担却未减少,来往官吏照样在驿站里大吃大喝用车用马,于是全国驿站工作人员开始闹罢工或者干脆弃职逃跑,造成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的消息耽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北京。于是5年后这项改革宣布失败。
到张居正时,他明白问题不是经费,而是官员特权,光卡住银子是没用的,必须搞反腐,所以他并没有规定裁减经费的硬性指标, 而是抓住了“官员特权”这一要害下手,他把改革驿政直接纳入到各地省级一把手的考核,最后成功的把全国驿政花费缩减了30%以上,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他做这件事花了5年时间,但随着他死去,一切照旧。
最后轮到崇祯了,崇祯也想学张居正,从驿站改革里弄出上百万两银子来。
可从眼光和格局来说,他远不及张居正:张居正看清了问题关键是腐败,对官僚腐败下手,最终经费问题自然解决。
可崇祯身为皇帝,偏偏就盯着那几十万两银子,他默许了官吏们对民间的摊派,不过要求官吏们把这笔资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于军费。
从施政老到和城府来说,他也远不如嘉靖,嘉靖也是想弄钱,但他明白从官僚集团捞钱不是容易事,于是花了5年时间徐徐而为,一旦发现情况不对,马上承认失败改弦易辙。
可崇祯呢?他硬干,“一刀切”的命令裁减全国驿站规模的60%,而且嘉靖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进行耗时数年,而崇祯的改革却要在几个月内强行完成。
于是在他的改革进行仅仅数月后,陕西银川驿的一名叫李自成的驿卒失业。
明末的陕西是当时最穷的地区,陕西全省有约4万名职业驿夫,他们完全靠驿站工资养活,一旦失去工作,没有了土地的他们,除了饿死外,就只有落草成寇一个办法。
崇祯一声令下,陕西马上有2万熟悉军队业务,朝廷基层情况,懂得地理环境的人失业,这些人马上成了饥民中的造反骨干-----甚至前来镇压的明军中也有大量人和他们关系密切,所以崇祯何止是逼出了个李自成?
很多人喜欢说崇祯是被蒙蔽了,但其实在这次驿政改革之前,早有很多官员提出了意见,很多人都建议要吸收张居正的经验,可崇祯却一心作死。最后出台了一个完全不考虑后果的糟糕政策。
历史不忍细读,如果你只是看到网上说东林党坏事,而不去研究真正的历史,那你才会相信“崇祯是很勤奋的明君,明朝灭亡主要是大臣坏事”这种论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