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没有天气预报惊蛰的含义,也没有什么先进的农耕手段,但古人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总结,将天气变化和农业耕作联系起来,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出一条条的农谚,用来指导春耕秋收等各项工作。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有关于惊蛰节气方面的谚语也是非常的多。就比如这句“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惊蛰,时间点在每年的公历3月5日至7日之间,《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记载: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出走矣。”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意思就是说:在惊蛰之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此之为“蛰”。等到春雷响起,蛰伏的动物被惊醒,这就是“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开始四处活动,天气也日渐转暖,春雷阵阵,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所以民间又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的农谚,也即说明了,自惊蛰日起,全国大范围地进入春耕农忙。

之所以惊蛰后要赶紧忙于春耕,就在于“惊蛰地气通”。即惊蛰之后,万物复苏,地下的动物活跃起来,尤其是蚯蚓等开始在地下来回穿行,地气疏通,可以很好地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氧气,这时候锄地,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又因为“春雷响,万物长”,“惊蛰”之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有些地区还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江南地区气温更是普遍升至10℃上下,早已是一片大好春光。正所谓季节不等人,所以,农民朋友们在惊蛰前后都会抓紧时间,赶紧把地耕了,以免耽误了耕地的好时机。

可见,“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这句俗语还是挺有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惊蛰时节不活动地气,地气不流通,庄稼就如跑了气的蒸锅里,蒸不好馒头一样,也会生长得不好。类似的说法还有“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都是同一个意思。

不过,“春雷惊百虫”,惊蛰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冬日里蛰伏的病虫害也同样开始复苏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疯长,所以还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农村的老话“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的老话“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啥意思?有道理吗?不知不觉,正月快过完了,今天进入惊蛰节气了。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有些动物入冬后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就是惊醒蛰伏的动物的节气,这时候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的动物闻春雷而惊醒,重新进入活跃期蛰居动物的日子。由于万物复苏,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而“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实际上说的是倒春寒现象。本来天气转暖了,这时候突然刮起北方,气温下降,回春的大地又倒退回寒冷的日子,由于发生在春天,所以称为倒春寒。这倒字,有倒退和倒把了的意思,指的是这种气候的反常现象。

惊蛰的含义: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倒春寒虽然是气候的反常现象,但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入春以后,正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冷暖气流反复冲突拉锯,冷气流战胜暖气流,就会造成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冷空气与暖湿空气对持,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这就是倒春寒。

“惊蛰吹起土”说明惊蛰这天冷空气来袭,并且形成较大的风,造成气温下降,刚回暖的天气又转变为阴冷天气。面"倒冷四十五”,就是说这种冷空气造成的倒春寒,会间歇性发生,一直持续45天左右,也就是说持续到谷雨前后才会完全转暖。我们民间有个说法,“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就是说明到谷雨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倒春寒现象。记得2013年谷雨这天,胶东曾经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上图便是本人当时拍下的雪中杏花。足以说明倒春寒可以持续到谷雨前后。

由于春天冷暖空气交替是间歇性的,所以倒春寒在一年发生未必是一次性,每次发生持续的时间也不确切,有的三五天,也有的十天左右,所以,“倒冷四十五”并不是说这四十五天是持续性寒冷,只是说四十五天内难免会间歇性发生倒春寒。

农村老人除了会防备倒春寒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总结出人本身对“倒春寒”的应对经验,如“春捂秋冻”就是提醒人们春天尽量不要过是的脱掉棉衣,以便在倒春寒侵袭时预防感冒。在北方,甚至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扔”这样的夸张性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