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一兵 作者认证答题]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民间舞狮,在祖国各地,每逢春节、元宵节或集会庆典,都有舞狮的习俗,黑龙江省舞狮别具一格,一般都是双狮编入秧歌队伍中,最拿手的是表演雪地舞狮,动作娴熟,翻滚自如。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上图民间舞狮:黑龙江狮子舞(剪纸)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舞狮。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开张庆典之日, 都喜欢敲锣打鼓, 舞狮助庆。据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到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民间舞狮,配合节气

变更与农事生活,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平安,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人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民间舞狮: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发扬。

清未民初,舞狮就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地,相当盛行舞狮。海外华人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都舞狮庆祝。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说到石狮,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的石狮,高大、威猛,多出现在帝王陵墓前,以彰显皇家威严,起到守护陵墓的作用,比如,乾陵的石狮子,陕西历史博物馆序言大厅复制的唐顺陵石狮(武则天的母亲)。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但狮子以石刻的形象出现唐朝并不是先例,我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是东汉时高颐墓前的石狮。从唐代以后狮子的形象逐渐出现在宫殿、宅院、寺庙等门口,后来又出现在房屋、栏杆等建筑上。形象也是由大到小、由浑厚粗犷到精致。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狮子的原籍不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头狮子应该是东汉时期西域安息国进贡的,从这个时候起狮子的形象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被中国的包容的文化所接受。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以上是我的回答,请批评指正。

民间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历史渊源

中国是舞狮的发源地,大约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较多,其中南狮和北狮的分类法是以风格和流派来分的。

大体来讲,南北狮的差异可用“南狮重意 北狮重技”来概括。

"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南狮中表现的主要是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可以说南狮是重"意"的舞法。

北狮,顾名思义,即北方的狮子。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皮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披狮皮遮盖,只露出双脚;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

北狮在舞姿上,主要表演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动,表现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可以说,北狮是一种重“技”的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