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王立群、蒙曼、于丹这几位都是古代文学的大咖。尤其是康震、蒙曼和王立群几位老师于丹北大,更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做点评嘉宾,他们四位也都在《百家讲坛》做过节目,都能显示出过人的文化底蕴,看得出都有很厚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嘛!

于丹北大: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这几位老师,谁的文化根底更深一些?我觉得非康震莫属于丹北大。

于丹北大: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于丹北大: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王立群老师有很厚的积累,据他本人介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的从教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个人觉得他主要是治学严谨,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很透彻。与王立群老师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从那时算起,《史记》伴随他已有40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道:"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于丹北大、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蒙曼老师是主攻历史文化方面的优秀老师,有很深的诗词储备量,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也曾在《百家讲坛》做过多期节目于丹北大:

2007年11月19日开始于丹北大,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

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

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0年,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

2013年11月27日,16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

2017年12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一次长安街读书会:中华文化 世界自信。

蒙曼老师治学严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做《论语》的讲解,对我印象很深,感觉有些高冷,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这几位老师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康震多一些。他语言风趣幽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作画,更是让他瞬间吸粉无数。看到他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做点评嘉宾,每当出现有毛泽东诗词的时候,都会有他精彩的点评,语言的表达更是高大上。他还擅长用现代的语言诙谐的讲解历史上著名诗人的风流趣事。他的点评,不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他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点评某首诗词都会妙语如珠、精彩绝伦,比如当他讲到某位诗人在唐朝担任刺史职位时,他就会用“市长”代替“刺史”,语言既风趣幽默还能让人通俗易懂。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各种心灵鸡汤比比皆是,若干年以后若有人总结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特点,恐怕会用上一个词了,那就是“浮躁”。但是康老师也和我们处在同一时代,住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浮躁”二字,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仙风道骨。

写到这里,我想送给康震老师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是师大的一名学生,因为与题中的这位师姐年级相差甚远,所以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这件事确实是真的。

于丹北大: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在我刚研究生入学师大没多久,我的导师在例会上强调心理健康时,就提到了这件事。导师的大意是说研究生生活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多学生因为承受不住来自导师、论文等多方面的压力,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老师当时就提到了于丹的这位学生,具体的描述记不清楚了,但其中有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是说这位师姐跳楼自杀的消息传来时,于丹正在开一个会,而且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没立刻离开会场,仍在开会,表现得相当冷漠了。看到这个问题,我还特地向同门求证老师当时所说的情况。

于丹北大:康震、王立群、于丹、蒙曼,谁的传统文化根底深

但后来看到的新闻版本与我听到的这个版本有些出入,新闻的版本是:在孙莹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于丹教授在仪式开始前几分钟匆匆赶到。她已经参加了好几天的北京市党代会,这个会议很难请到假。她和学生的感情显然很深。她哭得无法控制自己,最后不得不由学生搀扶着离开。(详见[特别报道]于丹学生之死(全文))

不管当时的事实究竟如何,但显然这位研究生之死与于丹肯定是有着难以推脱的关系,其实这件事在蛋蛋网上一直也有讨论。

当时是否对于丹进行了处罚,我也不是很清楚。但从目前来看,于丹的生活显然没有受到影响,十年过去了,于丹仍然活跃在大众面前,却很少有人再记得很多年前跳楼的那个女生。这两年学术圈“自杀”“师生关系激化”的新闻也越来越多。比如前段时间曝光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这其实是当下学术圈的现状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经常会给导师做一些报销、打扫房间等无关学术且必须随叫随到的事情,偶尔也会吐嘲:再逼我,天台见!但其实我很清楚,在整个教育机制不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除了忍耐与接受,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