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飞虎出征刘安琪。
王不过项飞虎出征刘安琪,项羽。本来顺风顺水的打了70多场硬仗,所向披靡“诸所过无不残灭”,可惜遇到刘邦这个宿命中的克星,最终战败,就算是自刎于乌江吧,因为他的自杀地点距离乌江并不近。
力不过霸,李元霸。丑得一塌糊涂,擅长使用一对800斤的大锤,力大无穷,他的马也不逞多让,不但驮着800斤的大锤,还得驮着李元霸,此马拥有铁一般的意志和钢一般的大胯^_^,白龙马都能压断气的分量,人家日行一万夜行八千。(所谓力不过霸是民间总结,并非个人发明,下文的金台也是多种杂记的综合体,李元霸是虚拟人物,尤其喜欢听评书的朋友都知道,单枪匹马每秒杀55人那更是瞎编,什么人使800斤一对的大锤飞虎出征刘安琪?什么马日行一万?条友们不必为这个较真,只不过提到这4×4的一句顺便提一下。)
拳不过金飞虎出征刘安琪,金台。打遍天下无敌手,天下武学第一人。据说是喝虎奶长大的,稍大一些就和僧人学习了武功,他的徒弟是周桐,而周桐的徒弟是岳飞。金台支持王安石变法,并负责其安全保卫工作。
将不过李,李存孝飞虎出征刘安琪。悲情人物,类似朱文正的倒霉路数,而李克用在对李存孝论功行赏的时候,也像极了朱元璋对朱文正,天大的误会,朱文正洪都拒敌60万长达85天,而李存孝勇冠三军无人超越,都是了不得的军事人才,他们的死,搞得老朱家书诉苦,李克用流泪痛哭,所以说论功行赏一定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薄厚,也不能太拿自己人当自己人,人家只是客气客气而已,当真你就输了。
打虎少年被认为义子
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这与他天赋异禀和打虎成名有关,李存孝本名安静思,河北涞源人,家庭贫困,所以老路数,少年放羊,他的一身神力并没有因为放羊工作而被埋没,15岁那年,为了保护羊群,安静思与老虎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凭借一己之力干掉老虎,这事不仅在当地百姓中引起轰动,连路过的李克用都大为惊叹,对这样的人才那必须是趋之若鹜,当时的安静思已经出名了,为了不被别人拔了头筹,李克用亲自找到安静思,把他认为义子,并让安静思跟了自己的姓氏并赐名存孝,以示亲近。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事实证明,李克用的眼光独到,李存孝可不只是靠把子力气混饭吃的粗把式,带兵打仗有如神助,兵锋之下所向披靡,南征北战,威震百川。
不过少年得志,少了些矜持,多了些得意,自己吃肉,也得给别人剩些肉汤吧,毕竟战场上不止你一个人冲杀,还没有真正融入群体就太过鹤立鸡群,所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们接踵而来。
其中一个就是出身与李存孝类似的李存信,也是李克用的义子,他没有李存孝的本事,但是栽赃嫁祸是把好手,李克用初时不信,但是架不住每个人都这么说,很多嫉妒李存孝的将军也象约好了一样,一起诽谤李存孝,所谓三人成虎,哪怕是假话,人人都说天天都说,那假的也变成真的了,李克用对李存孝渐生嫌隙之心,而后来的有功不赏的行为无异于向李存孝心中埋下一粒叛逆的种子。(这次有功不赏是因为嫌隙,与后来的有功不赏原因不同)
战争中的功绩,亲情上的扭转
李克用在碰到李存孝之前,总觉得人才难得,一将难求,而李存孝也不过是个放羊娃,人生巅峰也无非是个打虎英雄,这两个人能凑在一起,颇为难得,也算是李克用恰逢奇才,没过多久,朱温的势力慢慢向李克用的地盘迫近,李存孝算是以寡敌众,不但要面对张言的攻势,还要应付朱温给张言发遣的援军,而李存孝才区区七千余人,所以暂时退败。
但李克用的援军一到,李存孝所向披靡,不但收复失土,败大将数人,还生擒了几个重要将领,李克用高兴,兵士们也高兴,觉得和李存孝打仗有前途,李克用的奖赏到位,兵士们感激李克用之余,对李存孝也平添忠心,到这时,部队才刚刚以李存孝为中心,拧成一股绳,而这种忠心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慢慢转化为对李存孝个人的忠心。
朱文正的苦果,李存孝早就尝过
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彻底的信任,这样极富挑战的转变,李存孝做到了,常年的征讨杀伐让李克用看到了李存孝的忠心,关系转暖?可惜暖的过了头,造成父子二人的悲剧。
唐绍宗以五十万兵力征讨李克用,孙揆(kuí)就是其中一员,倒霉的是他碰到了李存孝,虽有万余人护送,但是李存孝仅仅以三百人就生擒了孙揆,后被李克用锯刑而死。
李存孝又围泽州,擒邓季峻,造成泽州军心消弭竟然不战而退,李存孝占泽州,取潞州,一时间,在那个年月论勇猛,论战绩,无人能出其右。
李克用并没有因功给予李存孝应有级别的奖励,原因却是李存孝是自己人,为自己作战理所应当,仅仅给个刺史而已。气得李存孝几日之内连杀数人泄愤,即便这样反常,也没能引起李克用足够的重视,种子早已种下,现在则已萌芽。
消极怠工,倒戈相向,相煎何急
在围困晋州期间,李存孝围而不攻,刻意放过敌人,还说“天子禁兵,不宜加害”这类非常反常的话来,不但兵退五十里,还放跑了守将,这让一直盯着李存孝错漏的李存信抓到了把柄,于是再次向李克用打小报告,相互都有眼线的情况下,李存孝也收到了消息,所以联系了朱温等人,最终献城投敌。
到了李克用派兵前来的时候,李存孝的目标很明确,直接就奔李存信的大营而去,可惜李存信逃脱,并引来了李克用的大军,这本是一场突袭行动,李存孝被愤怒冲昏了头,以寡击众也太过悬殊了,被围之后几次奋力厮杀都没有突破重围,最后向李克用投降认栽,在他看来自己的义父还是信得过的,而李克用演技也不错,为了打消李存孝的顾虑,特地派了一个女人-刘夫人把李存孝带回自己的军阵,最终李存孝被抓,车裂而死。
李存孝刚死,按说李克用应该解气了吧,好像不是,李克用在出了一口闷气之后突然回过神来,这时候才能真正想明白以往种种,自己确实太拿自己人当自己人了,军功都是李存孝的,好处都让外人拿,谁能乐意呢,李存孝一死,麾下再没有一个人能堪比李存孝,后悔之余日日垂泪,茶饭不思,政事不理。然而事已至此,无法挽回,朱温做大,李存孝一死,李克用劣势更大,从此陷于被动。
说起有功不赏,朱文正的案例也是如此:
拿下集庆后,老朱就问了,你想要啥官位呀?朱文正说,您成就大业还能缺了我的富贵?但是现在封我官的话,人家攻讦你行事不公,照顾亲戚,这就没法服众了,老朱很高兴,所以朱文正很郁闷,因为老朱当真了。
好吧,高官与我绝缘,那自暴自弃,我就搞点钱花花,于是找张士诚倒腾些私盐牟取暴利,沿途的士兵谁敢拦截他的物资呀,所以朱文正赚得钵满盆满,这也成了他“通敌”的证据,其实哪有什么通敌,朱文正又不傻,张士诚就一贩子,能给自己什么?老朱身边围着一群神人他又不是不知道。后来他把属地搞得天怒人怨,抗拒监管又怒怼老朱,所以最终被鞭死,导火索也是有功不赏呀。
要不是老朱的家书,大家都很难知道朱文正到底犯了啥事,资料也被删的一干二净,还“郁郁而终”真有意思,明明是活活打死。
相对来说,李存孝在这方面还好些,因为资料比较齐全,引起无数人的同情,不惜混淆视听为他翻案,尤其从宋代开始,李存孝经过多重艺术加工,变为民众的偶像,将不过李的说法就是这样慢慢脱胎而成的,平话元杂、吹拉弹唱、川徽汉湘滇秦地方戏想的到的都有李存孝的剧目,小说剧集等等也有他的艺术形象,大多把事情描述的丝丝入扣,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李存孝造反都是无罪的,他造反就是有理的,悲情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