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元末横扫江浙沪、灭元的盖世英雄之一,离真龙天子就差那么一点点张志成。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五月,一个月黑风高的杀人夜,不堪凌辱盘剥的盐枭张士诚,纠集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三兄弟及李伯升十四位热血好汉,在泰州白驹场揭竿而起,策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十八条扁担起义,操作贩私盐的家伙扁担当武器,灭了欺压贫苦盐民的盐警邱义,又凭借一腔余勇冲进当地大户家中开仓放粮分钱,把打砸抢行动完美的演绎成一场义举张志成。
若无出路的盐丁们感恩振奋之下,索性推张士诚为主,大举起兵反元张志成。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各路义军纷纷来投,不久攻下泰州、高邮。张士诚率众一路征伐,羽翼渐丰,直奔着那争王争霸的路上行去。
先在高邮建立政权,以周为国号,天佑为年号,自称诚王,其后又自封为吴王,与抗元起义领袖中贫农出身的陈友谅,和麻面的乞丐和尚朱元璋成了称霸天下张志成、改朝换代的强劲对手。
兵家之争,历来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练兵屯粮自然成了头等大事,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老谋深算的张士诚,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富庶之地张志成、泰州海陵仓。
《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唐代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说,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泰县,古临海,夏商扬州,春秋吴,战国属楚,称海阳;秦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邑中盛产稻谷。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这里叫顾家墩,地势较高,水路通达便利,连接里下河各地以及吴国大小城市。数年后,便成了150户左右的村落,其时改名为海陵仓。
朱元璋称帝后,下令将海陵仓改仓场庄,仓场村由此得名。对与其争夺天下的张士诚的老家泰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打击。据说文物考古人员寻遍整个大泰州,也找不到一处明代中期以前的民居建筑,唯独仓场一大片晒谷场西北的一块高地上,有一处年代为元末的小小的三间平房,也证明了元末之后的仓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士诚,宽厚爱人,深受百姓拥戴,受人一致好评。虽然最终败给了朱元璋,但后世人们对其仍旧好评如潮,称张士诚为明君圣主,更可敬的是他被俘后坚决不向朱元璋投降,不屈不挠地保留着自己最后的尊严。朱元璋虽然打败了张士诚人,却没能征服他心,就凭此一节他也是个足以令后人敬仰的人物。
张士诚曾对朱元璋切齿长叹:“天日照尔不照我”,抑郁悔恨之心大概只差吐血三升,可想而见他死前是多么的不甘心!张士诚不仅仁政爱民,励精图治,还致力于革除元朝的赋税弊政,废除农民的苛捐杂税,同时待人极其友善、慷慨大方,甚至后来张士诚1367年被俘被杀,当地百姓无不痛哭流涕。那么,张士诚那么多的优点和资源,为何最后还会败于朱元璋?一是小成就便不图进取,二是为人太过于正人君子,三是管理下属没有原则,四是无居安思危的思想。
其时,张士诚手握雄兵,地处富庶,实力非凡,大可一争天下。怎奈优柔寡断的他,却和勇戾无谋的陈友谅成了猪一样的队友,他想着坐山观虎斗,贪得渔人之利,却忘了朱麻子是个比狼还厉害的虎豹对手。很快被更善于把控人心、狠厉决断的朱元璋准确定位,各个击破。关于张士诚的死法说法不一,有说是触怒朱元璋被杀,有说是自缢身亡。总之,成王败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以朱元璋的手段之狠,无论何种方式,张士诚都是必须死得不能再死的。
唐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之巨大,是由内外两层因素共同决定的。内因就是唐朝的国力强大,外因就是当时的国际环境,那时一个世界各地文明勃兴的时代,可以说,那时存在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全球市场。
内因就不多说了,其他回答都说的很详细,主要是唐朝统一之后,人口恢复,土地兼并得到一定的抑制,重农抑商有所缓解,儒家礼法得到恢复和极大发展,特别是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唐律、六典等等礼法制度非常完备,贵族权力得到一定约束,科举制度朝气蓬勃,寒门士子都有出路,三省六部制高效而进步,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宏大,科技进步,农业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同时府兵制时代的军事实力无比强大,对外战争战果斐然。总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大唐国力连续百余年蒸蒸日上,所以八方来朝,四夷宾服。
但是,只有一个唐朝,而四面八方都是落后的野蛮人的话,唐朝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国际影响力,因为野蛮人是不懂得欣赏美的,只有周围的其他国家都很有出息,才能显得唐朝特别有出息。正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唐朝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周边地区,乃至于亚欧非大陆上,主要国家普遍都在发展和进步,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
1.东方的情况:日本、新罗与渤海国
先看东边。此时的东北亚各国,与汉朝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汉朝时的东北亚简直就是石器时代,而唐朝的东北亚已经步入文明了。
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就已经开始走出愚昧。在隋朝的影响之下,日本在7世纪初,就进行了圣德太子革新。到了唐朝时代,日本继续学习中国,在7世纪中期,在中大兄皇子、大海人皇子兄弟,也就是后来的天智天皇、天武天皇的主持下,日本参考唐朝制度,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确立了封建制度,大化是日本的第一个年号。后来,日本卷入了唐朝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战争,出兵半岛,于663年被唐朝名将刘仁轨打的惨败。从此,日本开始虚心向学,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前去中国,在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全面学习和引进唐朝的方方面面,二百多年不改其恭敬孝顺。
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唐朝初期还是三国鼎立的,北方是打不死的小强高句丽,南方是朝鲜族的祖先三韩人建立的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高句丽与中国历朝历代关系都很紧张,曾经多次被痛打,但始终都很顽强,一直坚持不倒。隋炀帝、唐太宗叔侄俩多次对高句丽御驾亲征,都没能成功。但是,到了唐高宗时代,数十年的努力最终有了收获,唐朝联合新罗,灭掉了高句丽与百济,战后唐朝和新罗又因为分赃不均打了一架,新罗占据朝鲜半岛,唐朝占据辽东。此后,唐朝赦免了新罗之罪,新罗与唐朝的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留学生是最多的,新罗与唐朝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山东、长安、江浙都有大量的新罗商人和移民。
另外,还有渤海国。这个国家是由粟末靺鞨建立的,核心区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鸭绿江流域,以吉林东部为核心,是东北亚的大国。这个国家不同于日韩,它是多民族国家,靺鞨各部落、高句丽遗民、扶余、沃沮、秽貊等都有。渤海国是诞生于7世纪末期武则天时代契丹反叛的隆隆炮火之中,长期依附高句丽的靺鞨首领大祚荣是其开国君主。大祚荣顶住了唐军的攻势,最终在8世纪初成功建国,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渤海国历代君主都接受唐朝羁縻封号,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国家。渤海国极力发展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关系,大力学习唐朝,被誉为“海东盛国”。这是古代东北白山黑水中最为繁荣进步的文明。
由于日本、新罗、渤海对唐朝的仰慕,黄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2.西方的情况
再看西边。
西边主要是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国家。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异常繁荣,西域胡人商旅络绎不绝,从新疆到长安,到处都是大市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一度繁荣昌盛到可与东部地区相媲美,史称“天下之富,莫过陇右”。这些胡商以粟特商人、吐火罗商人居多。他们来自中亚和阿富汗,地处东西文明的交汇处,粟特地区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吐火罗盆地的巴尔赫、赫拉特等,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闪闪明珠。
2.1阿拉伯帝国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西方的有几个大帝国,与唐朝几乎同一时间出现。首当其冲的就是阿拉伯帝国。7世纪初,差不多在唐朝建国的同一时间,在波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东大乱。在一个鸟不拉屎的角落里,目不识丁的穆罕默德创建了回教,统一了半岛荒漠中的阿拉伯人诸部。这厮死后,他的继承者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短短二三十年间,就把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打的死去活来,最终波斯帝国被灭亡,东罗马帝国惨遭肢解,失去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等精华地区,君士坦丁堡也在后世被多次包围。阿拉伯帝国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倭马亚王朝是唯一的真正的阿拉伯帝国,核心在原属罗马的叙利亚和埃及,阿拔斯王朝其实是借尸还魂的波斯帝国,其核心在伊拉克。在波斯人的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不是一个野蛮的国家,而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
在7世纪末期,主管东方事务的重臣伊拉克总督哈查只·本·优素福重新安定了伊拉克和伊朗。当时,受唐朝支持的波斯末代王孙泥涅师在吐火罗搞复国运动,于是哈查只派出心腹古太白·本·穆斯里姆去征服呼罗珊和中亚,派出侄子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去经略印度。从705年开始,古太白逐渐征服了阿姆河流域,吐火罗和粟特城邦基本都服了,他的兵锋一度抵达锡尔河流域,杀进费尔干纳盆地的拔汗那国。在开元之初,唐朝大将张孝嵩将阿拉伯人逐出费尔干纳盆地。此后唐朝逐渐度过了武则天时代的乱象,步入了开元盛世,积极经略西域。虽然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期爆发过一场边境冲突,即所谓怛罗斯之战,唐朝安西节度使的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呼罗珊总督的军队在中亚激战,唐朝战败。但唐回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看是比较和平的,双方在中亚确有利益冲突和纠纷,但中亚对双方都是遥不可及的远方。唐朝的势力范围是在中亚东部,包括新疆、七河流域、费尔干纳与克什米尔,而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在中亚西部,主要是呼罗珊、花剌子模和吐火罗,粟特在二者之间,受阿拉伯影响略大。所以,很长时间内,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很少直接对撞,他们的主要对手都不是对方。唐朝要收拾的是吐蕃和各突厥语民族,阿拉伯帝国要收拾的是原波斯帝国境内的各路势力。所以,在唐回的和平共处之下,穿越沙漠、翻越雪山的丝绸之路长时间畅通无阻,异常繁忙,唐朝的商品与文化远远的走出国门,影响半个地球。丝路三大件,瓷器、茶叶和丝绸,基本就是在唐朝时期盛行起来的,造纸术也是在唐朝时期经阿拉伯帝国传播到全世界的,有说法认为这是怛罗斯之战俘虏的唐朝工匠传播的,其实不然,早在怛罗斯之战以前,西域就已经学会造纸术了。另外,由于唐朝的各方面生产技术选高于西方,在丝路上,唐朝出口工业产成品、进口原材料的格局非常清晰,大量的西方初级产品以唐朝为重要出口市场。比如,唐朝的著名工艺品唐三彩,其中的颜料所需的矿石,特别是蓝色所需的钴,基本都来自波斯地区。
2.2吐蕃
除了阿拉伯帝国,同时崛起的,还有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在唐朝建国前后,吐蕃也崛起于西藏山南,逐渐统一了西藏各部族,并开始向青海方向扩张。虽然出于民族团结的角度考虑,通常人们都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蕃和平共处是主旋律。其实不然,唐朝与吐蕃之间,战争才是主流,和平共存基本没有过,因为双方共存的时候从来没有和平过,最后和平了,却不能共存了,因为吐蕃先行一步解体了。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与吐蕃,围绕青海、西域、河西走廊进行了长期战争。唐玄宗以前,特别是噶尔·论钦陵兄弟们专权时期,吐蕃在青海占上风,在西域占下风;唐玄宗时期,大唐国力鼎盛,唐朝在各条战线全面碾压吐蕃。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从760年到790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全面进攻唐朝,先后占据了青海全境和几乎全部甘肃,在西域也全面开花,年年深入剽掠陕甘宁,甚至一度攻陷了长安达两周之久。唐代总、唐德宗时代,唐朝在陕甘方面采取守势,年年防秋,郭子仪、李晟、浑瑊等名将长期活跃在抵御吐蕃入侵的最前线;在四川采取攻势,崔宁、韦皋等名将深入横断山脉,多次重创吐蕃,特别是韦皋主政四川的时期,吐蕃一败再败。同时,唐德宗、李泌君臣大兴外交手段,动员回鹘、南诏、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一起夹击吐蕃,效果非常不错。吐蕃在陕甘的入侵得不偿失,在四川屡屡被打,四面八方烽烟四起,国势日衰,而唐朝则始终未能再现开元天宝盛世荣光,双方逐渐在事实上停战了,到了9世纪20年代,唐穆宗长庆年间,双方议和,不久吐蕃就不存在了。虽然唐蕃战争不断,但双方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不曾断绝。吐蕃在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模仿唐朝,不分精华与糟粕,一概照单全收,特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以后,大唐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彻底征服了吐蕃,唐蕃古道非常繁荣,不在丝绸之路之下。特别一提的是唐朝丝绸,唐朝丝绸名闻古今,但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很大一部分出口到吐蕃的丝绸,由于青藏高原的气候,得以流传至今,特别是锦这种产品,存世的特别多,雄辩的证明了唐朝的工业实力。不过,吐蕃学的最不到位的一条是唐朝的宗教政策,它最后就死在这一点上。
2.3东罗马帝国
除了这些新兴国家,老牌帝国也有,那就是东罗马帝国。唐朝前期,东罗马帝国大多数时候被阿拉伯帝国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等9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再度复兴的时候,唐朝也快结束了。唐朝与东罗马之间的官方交流并不多,甚至于直接的生意往来也不多。但是,东罗马帝国的存在,是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保障,很多唐朝商品经过层层倒手,最终的目的地就是东罗马帝国。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实力,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正是因为有了东罗马的旺盛需求和唐朝的强大生产能力,一拉一推,丝绸之路得以长期繁荣不衰。唐朝人没有几个去过东罗马帝国,但他们对东罗马的的经济实力颇有耳闻,《旧唐书·拂菻传》直接把东罗马帝国写成了一个金玉满堂、珠光宝气的天堂。唐朝和东罗马之间也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交流,景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在东罗马受到迫害,但在东方世界流传甚广。贞观年间,景教徒阿罗本投奔唐朝,得到唐朝君臣的亲切接见,景教在唐朝得以飞速发展,直至9世纪中期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事件跟着佛教遭殃。在这二百年中,景教在中国很昌盛,众多东罗马的洋和尚来到中国混饭吃,给中国文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在史书中无从寻觅,但西安碑林博物院的一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重见天日后向人们诉说了这一切。
总之,在唐朝的西方,由于几个大帝国的存在,由于精彩纷呈的古老文明的延续,丝绸之路长期繁盛,唐朝的综合影响选播万里,亘古未有。
3.南方的情况
再看南边。
3.1东南亚
唐朝时期的东南亚尚在形成过程中,那时的东南亚与今天的东南亚差别非常巨大,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甚至人种都不同。比如,那时东南亚最繁荣进步的是越南北部,但越南北部是唐朝领土安南等地。其次主要是越南南部的林邑国、缅甸的骠国、柬埔寨的真腊等比较强大,除了真腊与今日的柬埔寨有些关系之外,其他的今日都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唐朝之前,遍布东南亚的主要是昆仑人,这是一种棕色人种,黑皮肤,卷发,劳动能力强,特别是航海能力出色,应该是一种美拉尼西亚人,绝不是近乎原始的尼格利陀小黑人。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昆仑商人来到南朝做生意,他们驾驶的大船昆仑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人,繁忙的南海商路被昆仑人所垄断,而昆仑人最强大的国家是扶南国,大致在柬埔寨一带。但唐朝时期,各色黄种人从不同方向进入东南亚,棕种人力不能敌,棕种人国家纷纷灭亡,大量棕种人被屠杀和奴役,或者远走他方,一直走到巴布亚和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岛屿。扶南国也在隋唐之际被黄种人灭亡,新建了真腊。东南亚各国普遍信奉印度教,种姓制度十分猖獗,但不管在印度还是东南亚,肤色浅的种姓就高,肤色深的种姓就低,棕种人的地位最低。在唐朝时期,东南亚各国虽然棕种人不占统治地位了,但土著的棕种人数量众多。虽然南海上穿流如梭的大型昆仑舶消失不见了,但来自回教世界、东南亚的商旅依然在南海上奔波。东南亚各国向唐朝进献了大量热带雨林的土特产,比如唐高祖献陵前有一个巨大的石雕犀牛,就是以林邑国进贡的犀牛为原型的。不过,东南亚最著名的出口商品,不是各种土特产,而是人,就是那些被征服的棕种人,昆仑奴。由于各种优秀品质,昆仑奴在唐朝十分畅销,成为权贵争相攀比的名贵家奴。当时流行一句话,“新罗婢、昆仑奴”,这两样奴隶是最受欢迎的。于是,大量黑奴被东南亚和阿拉伯奴隶贩子抓捕并贩卖到中国。
3.2南诏
除了东南亚,南边还有一个重要国家,这就是云南得南诏。当时,云南有六个部落联盟国家,号称六诏,蒙舍诏在最南边,但是得到了唐朝支持,最终在开元年间统一六诏而建国,是为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立国后,长期绝对服从唐王朝。但天宝中期,由于不堪唐朝西南地方官员的欺压凌辱,皮逻阁之子阁罗凤起兵反抗,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又两度击败唐朝大军,愤然投奔吐蕃。但吐蕃对南诏的欺压更加过分,而且南诏曾跟随吐蕃进犯四川,被大唐名将李晟打的满地找牙。小国与大国的区别何在呢?唐朝可以打输很多次,全军覆没很多次都没问题,爬起来还能打,但南诏不行,只要一次结结实实的失败,国家就濒临崩溃,无力再战了。由于这场惨败,再加上受不了吐蕃的压迫,最终,在四川韦皋的主持下,南诏弃暗投明,重新归唐。时任首领异牟寻,也就是阁罗凤的孙子,在盟誓中发誓“子子孙孙,永为唐臣”。唐朝末年,南诏首领世隆又嚣张的进攻安南、四川,但都被晚唐名将高骈击败,南诏从此衰落。唐朝对南诏的影响非常之大,唐朝炼丹之风盛行,炼丹用的丹砂大部分都是从南诏的进口的。特别是文化上的影响更加强烈,南诏是信奉道教的,五斗米道信仰早在三国时期就传到了云南,但唐朝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的。另外,南诏崇拜的一位神,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竟然是书圣王羲之,据说是唐文宗太和年间,一位南诏人叫张志成,到成都学习书法,专攻王羲之书,学成回国后,王羲之的书法在南诏风靡一时,久而久之王羲之竟然成了南诏人尊崇的一位神仙,可见唐朝文化对南诏影响之深厚。另外,大量汉人在南诏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郑回,他本是一个唐朝县令,在阁罗凤反叛时沦落南诏,后来成了南诏王室的家庭教师,在蛮中传播儒学,阁罗凤的儿子凤迦异、孙子异牟寻、曾孙寻阁劝都是郑回的学生,郑回常常体罚他们,异牟寻都怕他怕的要命。在异牟寻时代,郑回是南诏的清平官,就是宰相,南诏重新归唐,就是郑回一手推动的。后来,一百多年后,郑回的后人郑买嗣篡南诏自立,建立大长和;不久,赵善政篡位,建立大天兴;再不久,杨干贞篡位,建立大义宁;又不久,段思平篡位,建立大理。云南这才稳定下来,这些人都是南下融入云南诸蛮的汉人之后。
4.北方的情况
最后再看北边。北边没别的,主要都是游牧的各突厥语民族。唐朝初年,占据漠北的是东突厥,占据西域的是西突厥,从东北到咸海,各民族、各城邦都受制于突厥。但是,唐太宗灭东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之后,突厥人的国际地位一下子就被唐朝接盘了。漠北各突厥语部落,也就是铁勒诸部,一齐归降唐朝,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唐太宗先扶持铁勒中的薛延陀部建立汗国,但薛延陀后来不听话,唐朝将其取缔,直接统治漠北,这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中原汉族政权直接统治漠北,此前的汉朝和隋朝,此后的明朝和我朝,都做不到这一点。后来,在唐高宗末期,东突厥复国,打的武则天毫无还手之力,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压住后突厥,开元末年,在唐朝的策动下,以回纥为代表的铁勒诸部反叛突厥,漠北大乱,唐朝出兵,最终在天宝年间,后突厥灭亡。唐朝扶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建立汗国,册封其为怀仁可汗。在回鹘汗国时期,唐朝与漠北诸部的关系比较和睦,虽然有过很多不愉快,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一段时间,英义可汗时期,双方闹的很僵,一度兵戎相见,但这一页很快就掀过去了,双方一起愉快的围攻吐蕃。8世纪中期,回鹘内乱,黠戛斯入侵,回鹘汗国瓦解,回鹘人四散奔逃,其中又小部分向西逃跑,分别去了河西走廊、吐鲁番和中亚,各自演变成甘州回鹘、高昌回鹘和葱岭西回鹘。
这些突厥语民族,虽然是唐朝最大或者第二大的威胁,究竟第一还是第二取决于吐蕃的实力,但是突厥语民族受唐朝影响特别之深。突厥语民族,不同于其他漠北游牧民族,他们对丝绸之路没有太大的威胁,甚至愿意保卫丝绸之路,因为他们指着丝绸之路发财。回鹘受唐朝影响尤其之深,回鹘人在乌德鞬山下修建了可汗牙帐城,后世的考古表明,这是一座完全的中国风格的城市。另外,回鹘后期信奉摩尼教,也是从中原引进的信仰。回鹘西迁之后,高昌回鹘坚持的最久,始终在对抗回教的前线坚持汉文化,回鹘解体150多年后,宋朝人王延德出使高昌,发现高昌回鹘仍然在使用250多年前的开元历。高昌回鹘依然坚持唐朝时期的作风,管中国皇帝叫舅,称“阿舅大官家”,自称外甥,因为唐朝与回鹘长期是“舅甥”之好,就像唐朝与后突厥长期是“父子”之好一样。
这就是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之所以有那么大,内因是唐朝的无比强大,外因是世界主要民族普遍上进,大家都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那个时代百花齐放,但所有人都由衷欣赏唐朝文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