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笑他人?也许你的人生就是一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实质就是向攻击者识同,当攻击者掌握你的生杀大权时,如果给了你一丝丝恩惠或饶过了你,你立即会对攻击者感恩戴德,忠于攻击者,就是认同了攻击者,其实是潜意识的自我防御斯德哥尔摩症。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
在家庭中,父母如果经常打骂孩子,孩子恐惧到极点,如果父母给予一定关照,这些孩子会受宠若惊,感恩并极力讨好父母。
在学校里,被欺凌的学生得到欺凌者一个小小的照顾,便忠心于欺凌者并依赖欺凌者,充当欺凌者马仔。还有监狱中认同于狱霸。
更大的认同,就是认同于一些领导、制度。希望领导不给穿小鞋,感恩领导,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大的莫过于对大自然的认同,大自然灾害随时危急人的生命,只有有风调雨顺之时,人们便拜龙王,敬天地,感恩赐雨水,赐丰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向攻击者认同的倾向。
所以,斯德哥尔摩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呈现过,只是不同的人存在时间长短不同罢了。
人为什么会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综合症,而这类症状通常出现在长期缺爱和极度自卑的人身上,这类人一般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但危险真正来临的时候会造成身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情况下,加害者对被害者进行恐吓,威胁,并在之后偶然对人质表现出一点温情,使被害者产生其实我只要不去违背,我也可以过的也还可以,想维持这种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乘虚而入,对加害者产生依赖性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起源于1973年8月,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银行抢劫案中,抢劫犯顺利的让人质成为了他那边的人并保护人质,更甚有人竟爱上人质说要嫁给他
放在现代也有,一杀人小哥长相太帅,导致女网友自主成立粉丝团,还为了帮忙杀人小帅哥减刑到法院门口联名(等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进化版-_-||)
在现实中也有一中年大叔绑架18岁小姑娘并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小姑娘是为了追求肉体和心灵的结合,进行长达9年的调节和饲养,并成功让小姑娘对其产生了依赖
放在电影中这种情节也很多比如:007黑日危机,危机最前线,狂野的爱,捆着我,绑着我
这里很多案例都是因为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想法发生改变接而被加害者所利用并更深一步的失去自我,所以为了避免人质综合征,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有有积极的头脑,坚强的心理防线和心理素质
最后解释一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什么好的推荐
2017年的澳大利亚电影《柏林综合症》就是这样一部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为题材的电影。
《柏林综合症》的剧情很简单,澳大利亚摄影记者克莱尔在柏林度假时邂逅了当地男子安迪,一见钟情的两人共度春宵,而激情过后,克莱尔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被安迪反锁家中,更可怕的是,安迪似乎并无意让她离开。
《柏林综合症》被认为是一部文艺惊悚电影,电影觉得这个归类对它来说再适合不过。因为片中剧情就是通过以下这一位画家、一位小说家和一个诗人的作品为暗示和预兆去发展叙述的。
一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情色画大师。他笔下的女人,不是正沉溺于情爱,就是裸露着胸和臀。刚毕业的古斯塔夫,据说曾受托为维也纳大学创作天顶装饰画作,但因为激进的主题与题材被直批“色情”,导致画作最终未被采用。但古斯塔夫却从这次经历开始对女人性感的描摹更加痴迷。 据说他的画室被四周围起,院子里种满了各色植物,他本人就在这里每日和各色女模厮混于一起,整日沉湎于感官情色。
这位私生活离不开隐蔽画室和情色作品的画家,他是《柏林综合症》男女主共同的偶像,也是吸引俩人走到一起的重要桥梁。回过头来想想,古斯塔夫的隐蔽画室不正对应着男主的秘密公寓?而女主在被囚禁期间被迫充当男主的模特,穿着性感内衣供他拍照欣赏,这也与古斯塔夫的模特们如出一辙。
一位小说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柏林综合症》男主在课堂上提到的小说《乔凡尼的房间》,这是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1956年出版的经典小说,小说主要是从主角大卫的角度,就同性恋认同身份危机和移居国外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两方面来探讨身份认同问题。
投射到《柏林综合症》影片中,女主——澳大利亚游客克莱尔,被困一个陌生国度,她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在国外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那部分人格。而男主安迪,他年少时因为母爱缺失,导致对女性产生某种病态的依恋,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猎捕外国女性游客,将她们囚禁在自己的密室里成为自己的玩物。
电影里,曾借学生之口谈到过对《乔凡尼的房间》的读后感,一名学生是这样说的:“在这个房间里,人物不断变化,他感到羞耻,他想要找到自己,但却只是在逃避。”这应该就是对安迪这个人物内心的最佳诠释了。安迪创造了这样一个囚禁女性的房间,房间里的女人们被他陆续杀害,一个接着一个。安迪到底想从这些女人身上得到什么呢?按照电影鲨的理解,安迪其实是想通过这些女人找到自己,因为安迪就是那个对自我身份不认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犯罪,从而产生焦虑、危机感,但又无法自控的人。安迪骨子里是个不能以正常方式获取女性之爱,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怪胎,他也许只能通过“囚禁”这样的强制手段,才可以获得些许情感陪伴。
一个诗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休斯的诗风格严谨,感情强烈,富于形象。大部分诗歌反映的是诗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痛苦的感受。他与菲利普·拉金一起,被公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诗人。《柏林综合症》中,女主被囚禁的日子里用来消遣的读物就是特德·休斯的诗选。至于导演为什么要安排她读休斯的诗,这其中也是极有深意的。
首先、休斯的诗多以暴力作为主题,休斯认为是暴力在统治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在他的诗里,常可以看到对暴力牺牲者和被掠夺者的描写,而休斯笔下的牺牲者,在《柏林综合症》一片中,刚好就是女主克莱尔。
其次,在休斯的情感经历中,由于他的移情别恋、曾导致两任妻子以同样的煤气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这让休斯背负上了千夫所指的恶名,使得他多年来无法再公众面前抬头,特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更令他承受巨大压力。所以导演在《柏林综合症》里,用休斯的“暴力”来暗指男主安迪,用休斯两任妻子的死来暗示女主的结局。但显然他在这里对观众施了个障眼法,女主的命运走向并不像导演想要暗示给我们的,而是在结局处来了个大转折。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