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小说《石点头》中屈原投江的故事,有这么一段关于端午节的描写。令人称奇的是,记忆中每年端午节绝对的主角——屈原,此处却彷佛“隐了身”。
先别急着追问屈原去了哪里,只需回望一眼这个粽香满溢的中华传统佳节,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早在屈原之前,人们便认认真真地过起了端午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灵魂发问:为什么不能说端午快乐?
端午到,粽飘香。一家人捧着热气腾腾、散发着清香的粽子,围坐在一起闲聊打趣儿时,脱口而出的祝福,总是“端午安康”。
人们不免会好奇,既然是传统佳节,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呢?
还真不是咱们咬文嚼字,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老祖宗们便过起了端午节,只是那个时候的“端午”,还真谈不上“快乐”。
在古人的心里,“五月”是个“恶月”——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简单来说,五月正处仲夏,气温骤升,让人们躁热不止不说,蛇虫鼠蚁、瘟疫瘴疠更是一窝蜂地跑出来,肆意猖狂地威胁着农作物甚至人们的生命,是个实打实的“恶月”。
最招人厌恶的,便是五月五日,这是恶月中的恶日,遇到这样的日子,可得小心再小心。
小心到什么程度呢?按照东汉《风俗通义》的记载,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可能危害父母,要尽早将其遗弃。民间甚至还有传闻,宋徽宗原本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由于忌讳愣是将自己的生日给改成了十月初十。野史轶闻不足为信,但老百姓心中对“五月初五”的畏惧和排斥可见一斑。
不过,怨天尤人、坐以待毙可不是老祖宗的作风。面对“恶月恶日”,古人认真地想出了法子——祈福避灾。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祛邪和祈禳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流传、承续,五月初五也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特殊节日,称为“夏至节”,便是当今端午节的雏形。
正因如此,早期端午节的习俗都带有避瘟疫、驱邪魔的意思。战国时期的《大戴礼记》就记载人们在端午用兰草沐浴、采草药去除毒气。有的地区还有端午缠系彩色丝带的习俗,也是为了防避鬼魅瘟疫。所以对古人来说,适逢端午,压根儿想不到“幸福快乐”,只求能躲灾避祸,求一个安康祥和。
当然,古人过端午节,“玩”出的花样可不止这些。
在宁波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名为“羽人竞渡纹铜钺”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其中一面雕刻着精美的纹路,有着一个“风”字形边框,上方刻了两条竖立的龙,下方以弧形边框为舟,舟上有四个戴着高高羽毛头冠的人,手上拿着桨,正在努力地迎风划船、奋勇而渡。这图案刻画的正是两千多年前先人们“龙舟竞渡”的活动。
羽人竞渡纹铜钺及其示意图。图源/网络
学者们很早就发现,生活在南方的先人有端午节“竞渡”的习俗。比如闻一多先生认为,南方多雨,水患频发,为了祈福祝祷,人们通常选择刻了“龙”的舟船来进行祭祀。年年如是,便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良臣忠将——伍子胥。
伍子胥在现代影视剧中的形象。来源/网络
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楚国,楚平王昏庸,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大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吴国,与一心求取王位的吴国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一拍即合。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阖闾顺利登上王位,伍子胥也开始了自己的辅政伟业。伐楚复仇、稳固根基、心怀百姓…… 伍子胥的功绩簿真可谓写了个满满当当。令人唏嘘的是,吴王夫差即位后,受奸人挑拨,逐步疏远伍子胥。最后,受尽猜疑排挤的一代忠臣被迫自刎,尸身被抛入江河中。
与吴王的冷漠无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百姓们对伍子胥的缅怀与追思。传说,人们泛舟湖上,希望可以见到伍子胥的亡灵。于是,“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被记载入册,清代学者朱彝尊曾在观看竞渡时云诗:“尽传迎伍相, 不比吊三闾”。龙舟竞渡祭奠伍君,也载着思念,渐渐成为端午节里一项特别的文化活动。
现代端午节赛龙舟盛况。摄影/Steven老师,来源/图虫创意
龙首昂扬,劈波斩浪。自这时起,原先祛邪祟、避灾祸的五月初五,也被涂写进了不一样的含义和期许。而两百年后,当屈原登上历史舞台,端午节,又再次被定义。
先贤登场:屈原如何“一统”端午节
公元前176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坐船渡过湘水,眼见江水滔滔,突然想起了一位先贤,不免悲从中来,提笔挥毫,写下一首赋,字里行间的哀思怜缅,至今读来仍直击世人心扉。
贾谊作赋凭吊追思的,正是屈原。
现代影视剧中的屈原形象。图源/电视剧《芈月传》截图
赤心为国、变法美政、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志洁行廉。如此忠贤却落得个投江而死的下场,牵动的不止贾谊,更是千千万万国人的心。屈原逝去后,其言行辞赋,随同其生平和精神志向,共同驻留在世间,化为人们的信仰与守望。
循着这份敬仰与哀思,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多的是屈原的粉丝。楚辞中的《卜居》《渔父》一直被传为屈原所作,连朱熹也坚信不疑,直到明清以后,学者们经考证发现,此二文很大可能是楚考烈王时代信奉道家的隐士所作。为的,正是假托屈原“叙其辞”,寄托哀思。
现代文学家茅盾楷书版《离骚》。图源/网络
身居高位的皇帝王侯们追起星来,丝毫不含糊。淮南王刘安可以说是屈原的“头号粉丝”,和众门客“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不够,还埋头于楚辞研究中,成了当时楚辞研究的专家,更是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解说楚辞的专著《离骚传》。
汉武帝对屈原也十分推崇。据史书记载,要想获得武帝的欢心,有一条捷径,便是读楚辞。要是能熟读楚辞,生出些心得,获得一官半职也不是不可能。曾位列九卿的朱买臣,最初便是靠此法入了武帝的法眼。再后来,推崇屈原、熟读《离骚》甚至演化成了判断一个人才学品质的特殊指标,《世说新语》称:“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近乎全民的“追星风潮”中,屈原与端午节产生交集,进而成为主角,也就不奇怪了。
端午与屈原的缘分最早开始在东汉。《艺文类聚》曾引录东汉时期的《风俗通》称:
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正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自此时起,对一代忠臣的哀思与追怜,也被人们置入了五月五日的种种习俗中。到了魏晋时期,纪念屈原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或许是为了加强这种联系,民间关于屈原和端午的传说与戏言也越来越丰富。
南朝梁时期的吴均曾尝试在《续齐谐志》里“追根溯源”——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续齐谐志》。图源/网络
一场场纪念,一波波缅怀,渐渐地,许多传统端午的习俗中便有了屈原的故事,龙舟竞渡便是其中之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竞渡,也成了端午当日众人共襄的“大场面”。食粽、系彩绳、饮菖蒲酒、浴兰等习俗也渐而被同视为纪念之举。
随着愈来愈多的节庆习俗衍生,多种端午文化开始交融发展,“端午”真正成为了“节日”。
唐代,祭奠屈原已然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和固定的内容。端午至,人们穿戴讲究,相约参与各种活动,享受节日氛围,一度热闹到连唐玄宗都写文记录其盛况——“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过端午,还有了君王赐扇、赐衣袋、射粉团等新“玩法”。热爱生活的宋朝百姓更是将端午习俗发展到了又一个高潮,佳节一至,那叫一个“葵榴斗艳,桅艾争香,角黍包金,香蒲切玉”。
传统端午习俗——食粽。摄影/无米不炊,来源/图虫创意
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后来,端午节中多了些“欢聚行乐”的意思,但古人们不管怎么玩,始终没有忘记千年前以身投江的那位忠烈先贤,缅怀哀祭,也从未在时光中消磨分毫。
元时的一首《己酉端午》足可为证: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以非遗敬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到了今天,即便是稚嫩的孩童,手捧香甜的粽子时,或许也会听到屈原的故事。纪念屈原,就这样被烙印在了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中。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偏偏在东汉时,原本的“恶月恶日”与千古忠良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拨开历史烟云,回望千年前那段岁月,东汉中后期,皇权衰微、宦官横行、奸佞层出、社会动荡,早先的政通民和、幸福安康被打了个粉碎。一同打碎的,还有人们内心中对统治者乃至世道的期许与信赖。
于时人而言,身处黑暗中,屈原,仿佛便是穿破厚重乌云而射入的那道光,为人们照亮了前行的路。向屈原寄托哀思时,或许人们也在反反复复地劝诫自己,忠贞为正,光明可期。据考证,东汉时期诸多对屈原的推崇行为,都寄托着浓厚的精神信仰与世风期许。王逸倾注心力撰写《楚辞章句》,为的便是以屈原的精神人格、理想追求来砥砺士子忠贞爱国、廉洁正直、维护东汉王朝。
戏剧《屈原》剧照。图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最终东汉王朝留在了浩瀚烟尘中,屈原与端午的缘分却延续至今。
岁月积淀中,人们再视端午佳节,不再是因怕而避、因痛而祭,反而是因敬而传、因爱而守,守的是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的忠心、赤心、恒心,传的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而这,穿梭古今,在数数辈辈的言传践行中沉淀为端午节的真正初心,真正宗源。
时光已证明,屈原“登临”端午,是对后者实打实的一次生命赋能,端午礼祭屈原,更是古今不折不扣的一场活态传承: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保留着端午节吃粽子、挂鲤鱼旗的节日风俗;在越南境内,也能看到人们端午节采药、饮雄黄酒之举。
就这样,伴随黄酒温热、粽叶飘香,端午节慢慢化身为特别的文化使者,承载着那些岁月沉淀中的温暖记忆,为中华传统瑰宝对话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颇为温暖的是,悠长时光中,这样的记忆和对话,还在被时时书写,并一代代地传承。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元代,泸州酿酒大师郭怀玉四十岁学艺,历经数十载的潜心钻研,于公元1324年发明了“甘醇曲”曲药,极大地丰富了曲药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微生物酶系,我国第一代大曲酒(泸州老窖特曲前身),浓香甘冽,回味悠长,创中国浓香白酒之先河。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图源/网络
伴随着美酒飘香,到明朝永乐年间,国家富庶仓廪丰实,给了酿酒业独一无二的发展契机。当时泸州城里酒肆云集,极富盛名的“郭家酒坊”掌门人施敬章致力于改良曲药含苦涩、燥辣成分,于公元1425年发明了“窖藏酿酒法”,酿造出了第二代大曲酒,并创建了泥窖酿造浓香型白酒工艺的雏形。
明代酿酒大师,施敬章。图源/网络
施敬章想出的“窖藏酿制法”,用木制甑桶(即蒸馏容器)和木质发酵容器代替了原先的陶坛做酿酒容器,并合地缸发酵的方式,扩大泥窖坑,四面和底部嵌入模板,用黏性较好的黄泥涂抹缝隙,再放入粮糟,所酿之酒不仅香醇,且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公元1573年,从陕西解甲归泸州的舒承宗先生,探寻泸州城外四公里处五渡溪纯粘性黄泥,沿长江船运至城南边营沟头,不惜重金筑建了一批窖池群,一直连续不间断地酿酒沿用至今。
1996年,“1573国宝窖池群”被国务院颁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罕见的“活文物”。
2006年5月,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和2009年,该技艺相继被中国推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是泸州老窖重要的活态双国宝,也正是这“活窖池”和“活技艺”,孕生出中国正宗浓香白酒品牌——泸州老窖。
1573国宝窖池群
护守正宗:喝醇香老窖,敬华夏心魂
五月初五,品香粽,过端午,已然融入炎黄子孙的骨血,化作延续古今的记忆。
喜逢佳节,饮美酒,齐欢聚,也成了许多国人的节日选择。
端午跨越绵长的时光,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承续、传统的执守与再生。
当同样的心意,融铸于古老技艺,秉持着探索创新的匠心,历经24代坚守,穿越697载悠悠年岁,珍藏进一口口老窖,自然也能酿出回味悠长的浓香。
日夜匠心之倾注,终是守住了中国白酒之“宗”。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看花摘酒
美酒,是时间催生的一场神奇发酵,而其中的灵魂,便藏于小小的酒曲中,这才有了“曲为酒之骨”之说。据《尚书》记载,三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酒曲酿酒的尝试。到公元1324年泸州老窖发明的“甘醇曲” “窖藏酿酒法”,自此,国人酿造之酒,醇香浓郁,且回味悠长,创中国浓香白酒之先河。
守了正,执着于浓香美酒,以初心求出新,历经24代口传心悟,终是育成了中国白酒之“技”。1915年,泸州人温筱泉将温永盛作坊酿制的“三百年老窖大曲酒”送到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魁,拿下浓香型白酒的第一个国际金奖。大曲酒自此带着国酒独有的香醇,化身为文化名片,正式开启中国白酒与世界的对话。
这是泸州老窖的故事,亦是国人与佳酿之间的一场相伴相恋相守。
1952年国家首届评酒会,泸州老窖凭借悠久历史和诸多国际殊荣,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白酒,誉为“泸型酒”,并蝉联了历届“国家名酒”称号。在第三届评酒会上,“泸型酒”正式确定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十年后,白酒行业专家、酒界泰斗周恒刚亲笔为泸州老窖特曲题写了“浓香正宗”四个大字。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探气上甑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连续不间断使用至今的1573国宝窖池群,以及自元代传承至今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先后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泸州老窖树立起“活态双国宝”的文化名片的同时,更赠以中国白酒珍贵而厚重的行业财富。
跨时光、建老窖、酿好酒;传真技、守正宗、创品牌。在岁月和匠心的共同酝酿下,“泸州老窖”渐渐融会于国人安乐的生活图景,勾勒出独属于中国的美酒记忆。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佳节将至,不如趁着仲夏暖阳,迎着微风,举起酒杯,带着那份思念和祈愿,敬端午佳节,敬忠良先贤,敬千古初心,敬华夏正宗!
参考资料:
[1]黄涛,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37-46.
[2]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04):229-238.
[3]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6(01):115-124.
[4]戈春源.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88-90.
[5]林文波.考证春秋战国龙舟竞渡活动[J].兰台世界,2014(22):156-157.
[6]陈鹏程.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J].兰州学刊,2017(10):118-131.
[7]富世平.伍子胥、屈原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不同书写及其对端午习俗的影响[J].中国俗文化研究,2013(00):74-83.
[8]尤岩.伍子胥与吴地端午风物习俗[J].江苏地方志,2006(03):47-50.
EN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