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被万世景仰。说实话,真不见得就是件好事。。。以这屈原为例,你真以为楚怀王不知道屈原是忠臣吗屈原投江的故事?当然知道。但是,联秦和抗秦,难易程度却天地有别。咱今天就不说楚怀王了,以当今社会为例,见坏人大街道上行凶,你愿管不?相信99%以上的人都不会管,楚怀王也是这么想。。。再举一例,岳飞赤胆忠心赵构知道不?心知肚明。可为什么非杀岳飞不可?就是岳飞太实心眼了。比如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二圣迎回来,我赵构往哪搁?。况且,金国有心讲和,算了,牺牲岳飞一个,大家都能好过点。。。其实,世界上没有笨人,每个人都知道把岳飞屈原坑了,社会也需要这种正直之人。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种人活在任何朝代,结局都不会太好。再以当今社会为例,假如,你想去网上做生意,并想做个正直的商人。即不想请人刷单写好评,想用货真价实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可行吗?估计寸步难行,后果就不讲了。。。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自杀,后被万世敬仰,你怎么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自杀,后被万世敬仰,你怎么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自杀,后被万世敬仰,你怎么看

伍子胥与屈原的千年之争:吃粽子究竟是为了谁

在史料记载中,端午节与伍子胥并无关系。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自杀,后被万世敬仰,你怎么看

既然是考察端午节的来源,首先应该锁定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的死并不在五月初五,也与划龙舟、吃粽子无关。

真正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有三个:介子推;孝女曹娥;屈原。我们结合史料说话。

史料一: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 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怨恨,乃做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介子推是晋国大臣,曾经在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继位后,大封群臣,却将介子推给遗漏了。介子推心中怀恨,一面躲在山中,一面写了歌谣讥讽。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不想介子推一根筋,认死理,竟抱着大树,宁死不肯下山受奉上。

重耳心中有愧,于是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日不能生火,以纪念介子推。

由以上史料可见,纪念介子推与端午有关。这个风俗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东汉三国,一直到唐朝才渐渐被取代。

对介子推的纪念,后来改成寒食节。如今又与清明节融合。

史料二、晋代虞预《会稽典录》中有如下记载: 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盱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七日遂投江死。

晋朝史料记载,孝女曹娥是在五月初五跳河,要把父亲的尸体找出来。曹娥投江,宣扬的是孝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地方祭祀。

史料三、

最初端午并没有和屈原划等号。如今能找到端午与屈原有关的史料,是南北朝时期吴均所著《续齐谐志》: 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

史料中描绘情形与如今端午节非常相像,都提到吃粽子,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缠彩绳,为什么要划龙舟。

在唐朝之后,对介子推、曹娥的祭祀渐渐消失,端午这才成为屈原的专利。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屈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投水自杀的,可是他不该自杀哦!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最后自杀,因为国王“开除”了他。他之所以被开除,因为国王犯错,不听他劝告,他急了,说话不知道拿捏轻重。国王之所以不听他的话,因为国王相信他的政敌,那人叫靳尚。历来忠臣有一个毛病,为了打击政敌,去打击国王。“国王是犯错的动物”,这是人性,“匹夫不可面斥其过”,这也是人性,焉可只知其一,把自己推上绝路?屈原本来不必自杀。

忠臣大都想不通,他忠诚为国,怎么还有人反对,那人明明害了国家,怎么还能得到国王的信任。他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国王不能让任何人有绝对的权力,他一面把权力给你,一面要安排另一个人来分权夺权,使你不能为所欲为。

你屈原不需要政敌,国王需要靳尚来做你的政敌,靳尚是你的政敌,你也是靳尚的政敌,在国王眼里,你们两个并没有什么贤愚之分。国王这一套,古人叫帝王术,今人叫游戏规则,屈原应该接受规则,大家一同游戏,眼底只见广场,怎么会是绝路?他本来用不着自杀。

人生在世,祸福成败要看他遇上什么样的人。每个人有他的个性,有他的人格,你自杀也不能使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俗话说大丈夫有三声无奈,妻不贤,子不肖,麻将不上张。

可能需要解释一下,麻将是牌戏,你盲目拿十三张牌,然后随机摸牌吃牌碰牌,把杂乱无章的十三张牌组成某种格式,不上张,就是你得不到你需要的牌。到了屈原,这三句话可以改成君不贤,臣不忠,麻将不上张。西方人打梭哈,好牌不来,他可以把手中的烂牌往桌子上一丢,这一局我退出。

打麻将不同,旡论如何你得一直打下去,竭尽所能组织你的牌,不计成败,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才说,屈原不该自杀。

秦灭楚国是屈原的大恨,但是在文学史上,屈原统一了六国。他创造了一种叫做“骚”的体裁,继诗经之后居中国文学的主流,骚影响汉朝的赋,赋又影响了六朝的骈文,骈文又影响了唐朝的律诗,唐律又影响了宋词,直到梁启超,胡适之,余光中,余秋雨,笔下犹可见骚赋的加持。这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相较之下,楚国一世的政权算不得什么。

屈原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死后五十五年楚国灭亡,楚国的残山剩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吞吐开阖,文学史为他再添几页,那又是何等光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他居然就这样自杀了!

哀莫大于心死,生无可恋,即使归隐山林又能如何呢?对于屈原而言倒不如死,他当时的心境又有谁能了解呢?也许对当时的屈原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也是最后通过“以死一搏”的无声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