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毋庸置疑的肯定是《我不是药神》
用喜剧手法照亮的社会现实,《我不是药神》在前半段以忍俊不禁的幽默引人入胜,后半段则张弛有度的在法律、利益、生命三者间构建起了一个催人泪目的内核,面对要价高昂的救命之药,徐峥所饰演的平民小贩从逐利到救命的蜕变,形成了电影诱人共鸣,直击心灵的力量陆勇现状。
那么是谁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是病魔,更是电影中一句令人不愿相信却又尤为赤裸的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药能续命,可面对高达万元的天价药物,相信没有多少普通人能承担起如此高昂的治疗费用,但在生命面前又有多少人甘于放弃求生的欲望?所以才有了真实的陆勇,才有了《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一个人都变成富翁,但国家对国民的健康却应当尽到更多的责任,在电影最后,国家将正版药列入医保,药品价格下调,取消进口药品关税,这些举措都证明了国家制度的优化完善才是打破利益与生命僵局的最终利器。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惨烈的甲午战争战场上,清军的陆军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特别是在关乎战争主动权的入朝战役上,在平壤等地被打得兵败如山倒,叫日军亮着刺刀狂追的,主要都是淮军部队。战场上脚底抹油的叶志超卫汝贵等“名将”们,也都是百分百的淮军嫡系。当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摊上的已是岌岌可危的烂摊。
而比起淮军这些胆气丧尽的丢人表现来,甲午战争爆发前,湘军的仅存骨干们,战意却是十分高涨。绝大多数战将,都是嗷嗷叫着要与日军血拼。虽然在甲午战争前夜,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的缔造者们,都早已去世多年。但同是湘军老前辈的刘坤一,开战前就把李鸿章的“调停”幻想骂的狗血淋头,一句“倭人觊觎已深,意欲乘隙而动”,精准洞悉日本图谋。李光久魏光焘等湘军中层将领们,更是纷纷请战。开打的决心十分坚定!
这其中尤其悲情的,当属之前收复新疆的湘军英雄刘锦棠。在甲午战前,他就不停上奏请战,但当他终于接到清王朝召唤时,却已病入膏肓。还在出征路上时,他的健康就彻底垮掉,以至于中风病倒。病榻上的刘锦棠,依然“口中喃喃指述边事”。此情此景,足以羞煞甲午战场上,那些扔下枪撒腿逃跑的清军“名将”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士气高涨的湘军,却为何不能再创辉煌,挽救甲午战争的颓势呢?因为参战的湘军部队,实力早已衰退严重。早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时,松了一口气的清王朝,就开始对湘军各支部队拼命裁撤。待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湘军残存的精锐部队,大多数都在完成收复新疆功业后驻扎西北,稳住清王朝的西北边疆。留在内地的湘军部队呢?拜清王朝多年内部倾轧所赐,湘军各支部队,人员缺编严重,而且连后膛枪都很少,大多数士兵用的,都是落后的“土造”。比起已经拥有半自动步枪和机关枪的淮军来,家底十分惨淡。
这么一支家底惨淡的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已是甲午战争大厦将倾的时刻。湘军开始奔赴辽东前线时,已是1894年冬天,朝鲜半岛已然尽数丢掉。可怜热血满腔的湘军将士,其实就是去前线“背锅”。更气人的是,明明叫湘军“背锅”,清王朝却还极度刻薄,以《吴愙斋中丞电稿》的原文说,简直是“盼饷未到,盼粮未继,兵单不能调,炮少不能添”。如此坑爹局面,又怎能指望湘军力挽狂澜。
但是,也就是在这“里外全是坑”的糟糕局面下,甲午战争尾声时才开到战场的湘军部队,依然毫无惧色的挺进炮火前沿,以义无反顾的浴血厮杀,令骄横的日军,结结实实尝到了苦头。
比如在甲午战争的“反攻海城”战役里,手持低劣“土造”枪械的湘军,却打出了高素质的战斗表现。迎着日军的炮火覆盖,各支湘军部队瞪红了眼浴血冲杀,虽说因装备火力功亏一篑,却全无先前清军听见枪声就鸟兽散的荒唐场面。惊出一头冷汗的日军,也在《日清战史》里留下服气感叹:“此日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
而在甲午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陆战——辽河中下游战役上,拼红了眼的湘军,更叫日军见识了中国军队的铁血精神。牛庄争夺战上,湘军魏光焘部以劣势兵力血拼日军,凭着手里几位火炮巧妙设伏,给日军来了场漂亮的火力打击,重伤日军大佐佐藤正。沈宝堂陈胜友等部,更在日军的“排枪炸炮”火力下顽强抵抗,几乎杀到全军覆没的境地。
就连近代日军一直引以为傲的第五师团,也在这场血战里,结结实实尝到了湘军的厉害。在牛庄东面的血战里,湘军武威军与第五师团来了场硬碰硬的厮杀,枪支落后的湘军忍着日军轰击设伏,直到日军迫近才开火,场面“弹丸纷飞如雨”。第五师团大队长今田唯一少佐被击毙。兵力劣势的武威军,杀得第五师团几度增兵,才冲开了东面防线。
接下来的牛庄巷战里,面对日军第五第六两个师团合击的湘军,更是死战不退,把牛庄每一片废墟都当做了战场。直到疯狂的日军在牛庄纵火焚烧,把牛庄烧成一片火海。这些湘军铁汉们,就以这玉石俱焚的方式,履行了护国使命!
谈及甲午战争,后人津津乐道的,常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清军在前线的一触即溃。多少后人忆起此情此景,都是万千耻辱感涌上心头。但是请莫忘记,在甲午战争的尾声阶段,还有这样一支受尽刁难嘲讽的湘军,却以血战到底的表现,捍卫了近代中国军人的尊严。他们的英雄形象,不应因这场耻辱战败而被抹煞。只看那甲午尾声,牛庄的熊熊烈火,就知一句“无湘不成军”,绝非戏谑之言,却是多少湘军汉子,以身许国的悲壮!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参考资料《刘坤一遗集》《光绪朝东华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