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自相残杀,不如说是战场乌龙更加准确俄罗斯神秘电台。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诺门罕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和苏联这对儿老冤家以“满洲国”和“蒙古国”的名义,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目的是争夺诺门罕以西到哈拉哈河这块三角形地区。诺门罕战役以日军的惨败告终,自此终结了日本侵略者“北进政策”的妄想。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有三次乌龙事件,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三次战场乌龙给日军自己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表现。究其原因,总结为八个大字:“多行不义,急功近利”。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第一次乌龙。日军在空军对刚的战斗中失利,正面硬磕被蹂躏了,微微一笑,掏出阴招:使用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多行不义的日本侵略者为了确保计划成功,对自己的部队也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政策,仅仅是告诉自己的士兵,蒙古水脏别乱喝。不曾想苏军引用的都是后方运来的国产水,倒是大量日军难耐干渴,扎到哈拉哈 河里面撒欢儿,直接折了上千战斗力。

第二次乌龙。日军发现跟苏军拳头对拳头、肌肉对肌肉太吃亏,又动了歪心眼子,集结重炮,想在步兵之前搂它几桶子,消耗一下苏军,再让陆军冲上去打扫战场。按理说这个招儿没毛病,但是因为日军装备操作不当以及指挥失误等诸多原因,步兵没听见炮响就冲上了阵地,和苏军抱团成了自己炮兵的炮灰。归根结底,是日军太急于取得局部战斗的胜利,自己乱了阵脚。

第三次乌龙。日本陆军深入内陆,为了保持日军的北进节奏,后勤给养靠空投补给。奈何一次前来补给的航空兵眼神儿不太好使,心比手狠,手比眼快,错把地面上翘首盼望着他的自己人当成了苏联军队,没投补给投炸弹,没打招呼光打脸,一顿扫射痛击,地面上的日军死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日本侵略者急功近利,贪图北进速度,有不具备德国的硬件条件和作战能力,根本撑不起自己西吞北进的狼子野心,谨慎狠毒的日本侵略者在诺门罕战役中如此高频率地触发战场乌龙,想必也是情理之中。

“红色乐队”提供准确情报,苏军为何仍损失惨重

1942年春季,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经过漫长的冬季后,都在积蓄力量准备新一轮的“角逐”。与开战第一年不同的是,德军放弃全面进攻,采取“集中一路”的模式,首先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其目的就是掠夺苏联的石油资源。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对于德军下一步的动向,苏联一方的情报收集及研判还是比较准确的。这就是说,苏军新阶段的战役重点,应该从莫斯科方向转向南方。但现实是,大量的苏军战略预备队依然部署在中部地区,在南方,不但不防御反而采取进攻,这是为何呢?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苏联统帅的最后决定。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的战略决策都离不开情报的支撑,更决定于对情报的分析和研判。为此,苏德双方都十分重视情报的收集,在华沙的“希尔根东方建筑商行”,其真实身份就是德军“苏联特种司令部”,在苏联占领区从事间谍活动。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为加强对苏情报工作,德国情报部门将苏联划分为5个区域,成立了130多个间谍机构和60多所间谍学校,将苏军战俘和叛徒收拢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派往前线,他们或者制造混乱、或者收集情报,但其活动范围大都在前线地区。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相对德军的情报收集,苏联的谍报工作更为有效。在战场,活动在德军后方庞大的游击队,不仅执行敌后破坏行动,而且还担负着查明德军部署和动向的任务,而苏联民众更是提供了德军驻地的兵力、行军路线,这些情报的准确性往往更高。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不仅如此,在德国国内和欧洲,苏联还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红色乐队”就是其中的一个,其成员相当一部分是出身名门、身居要职的德国人,他们通过各地的100多座电台向苏联传送情报,其中就包括德军将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也就是说,苏联情报机关早已掌握德军下一步的动向,但苏联统帅始终认定莫斯科将是德军下一步进攻重点,在当时苏联体制下以及最高统帅的最后决定权,致使众将领没人敢否定,甚至在提供情报和制定计划时,“拐着弯”的去迎合他。

俄罗斯神秘电台: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当然,在苏联统帅看来,即使德军向南方发动进攻,但获得胜利后依然会再次进攻莫斯科。于是,他决定将苏军大部分预备队集中在莫斯科方向,不仅没有让西南战略方向的苏军转入防御,反而要求其继续进攻,并且“别指望有预备队增援”。

因此,就有了铁木辛哥的局部进攻。1942年,按照德国元首制定的“蓝色方案”,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由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实施克里木(克里米亚)战役,以及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实施哈尔科夫战役。然而,早已获悉德军行动的苏联统帅,非但不防御反而要求继续进攻。

原来,经过1941年的冬季反攻,德军被迫后撤170公里至250公里。苏军上下乐观地认为,德军损失惨重,短时间内没有力量发动新的进攻,尽管情报显示其下步的行动方向,但苏军只要不断进攻,完全有可能在春季前将德军全部消灭。

更何况,血性的俄罗斯民族一向厌恶防御,更热衷以有力的攻势达成防御的目的,正所谓“积极防御”战略。作为指挥西南战略方向的铁木辛哥,更是表现出积极的“进攻精神”,提出进军第聂伯河中游,将其正面准备进攻的德军一举击溃。

一方面,铁木辛哥十分清楚德军的“大动作”,但苏联统帅已明确表示没有预备队,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以攻制攻”,甚至暗示其要加强南线力量;另一方面,随着朱可夫的声望越来越高,他必须以更大的胜利盖过这位“资历浅”的小辈。

当然,“善解人意”的铁木辛哥,尽管进攻方案遭到了朱可夫等人的反对,却得到了一向反对“消极”的苏联统帅的支持。只不过,在众人的意见面前,苏联统帅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既否定铁木辛哥大规模进攻计划,又支持局部牵制性进攻。

也就是说,苏联统帅需要一场牵制性战役,来削弱德军迂回进攻莫斯科的力量,既要防御又要进攻。最终,铁木辛哥在付出巨大伤亡后,仅仅向前推进了十余公里。但随后,在德军强有力的攻势下,苏军开始大踏步溃退,几十万人成了俘虏。

可以说,1942年春夏之际的苏德战场,苏军采取“积极防御”来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的目的,非但没有达成,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员。但令人称道的是,即使这样,苏军依然能够像“变戏法”似的,再度动员更多的预备队,前往苏德前线。

苏联人超强的动员能力,让人叹服。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