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在完成使命后坠向地球是最经济和平号空间站,也是目前人类能够采取唯一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法。
众所周知,空间站轨道高度约400公里,会受微弱大气阻力造成轨道高度持续下降,例如国际空间站日均高度大约降低几十米。鉴于这样的特征,空间站一般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都需要提升轨道高度,使空间站维持在既定的轨道范围内运行。在空间站完成使命后,轨道高度就不再维持,而是严密监视其轨道运行动态,当空间站运行到合适的高度时候,再控制点火推入大气层,坠入南太平洋无人的落区。
不论是空间站、飞船还是卫星,在坠落地球时都可能对地球产生危害,特别是再入大气层后燃烧未尽的碎片很可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这样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但自人类开展航天活动近60年来,还从未发生过航天器再入大气层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不论是130余吨的和平号空间站,80余吨的天空实验室以及4月初再入大气层的天宫一号,都没有发生相应的问题。但是一些故障引起的不可预知的坠落却值得引起注意,例如苏联“宇宙954”核动力卫星由于故障而坠落,造成加拿大10平方公里土地被污染。
如果将空间站推向远离地球的深空呢?这个任务可不是轻易能够完成的。虽然空间站的体量比一般卫星大的多,并且有较多的空间,但空间站不会安装专门的推进舱,所以不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当空间站完成使命之后也不会储备足够量的燃料,想要通过空间站自身的变轨能力把空间站推向深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先不考虑空间站的体量,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则必须发射一艘携带大量燃料和拥有高比冲动力的飞船,飞船首先与空间站对接,对接完成后飞船作为空间站的推进系统,开足马力向深空推进。
这样的先例在人类航天史上真实存在过,只不过并不是为了推的更远,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坠落。2001年和平号空间站坠落时为了能准确控制再入大气层,专门发射了两艘“进步号”飞船分别于和平号对接,为和平号的坠落提供动力和燃料。将这样百吨量级的空间站控制坠落,发射飞船的成本就值得仔细衡量,而且人类目前是否有能力将空间站推入足够远的深空也是一个值得深入论证的问题,因此,从成本和可操作性上来说,远离地球的做法不可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