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冥王星上面当然是可以看见太阳的白喜帕,冥王星虽然跟太阳的距离很远,近日点为44亿公里(30个天文单位),而远日点为74亿公里(49天文单位),但是在冥王星上面看太阳,一样是很明亮的。
虽然冥王星位于太阳系的外侧轨道白喜帕,那里的阳光虽然非常微弱,但是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黑暗,在冥王星上依旧可以看见相对小一点的太阳,冥王星上也有黎明和黄昏。
在地球上看太阳白喜帕,视星等为-26.7等,满月是-12.6等,而在冥王星上看太阳,视星等是-18等左右,可以说在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阳,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满月的亮度还要大上几百倍。但是在冥王星上看太阳,却比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要小很多,视直径大概只有从地球上看太阳的1/40左右。
在地球上想要看到冥王星是很困难的白喜帕,因为冥王星本身并不发光,仅仅依靠反射太阳光才能被看见,所以冥王星发现的时间也相对较晚,1930年才被发现。当时甚至一度将冥王星视为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只是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冥王星太不像一个行星了,首先就是体积过小,其次围绕太阳公转的轨迹还不是椭圆,而冥王星本身也不太圆,所以后来冥王星也就被除名了。
现在已经有过不少的探测器光临冥王星了白喜帕,美国的“新视野”探测器已经于2015年抵达冥王星,遗憾的是它仅仅传回了一些冥王星的照片,并没有传回从冥王星上看太阳的图片,不过通过计算还是可以知道,在冥王星上看太阳,其亮度也是让人不敢直视的,但是体积就相对小很多了,差不多是一个比较亮的光点。
我记得我家大爷二爷以及周围年龄大的人,他们一年四季头上裹带着白帕子(白头巾)。是绕在头上的白色长条布带,四川话叫“孝帕子(孝帕儿)。常年扎还头上,天热也不取下来。
听老人们说,戴这个“孝帕儿”是纪念去世的老人。也说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诸葛亮。我们老家就在自贡泸州宜宾一带,以前这带长江叫“沪水”。尚有“七擒孟获”的遗址。听老人们说,这个地区居住着一个称为“都掌”的部落(僰人),他们创有“铜鼓文化”和“悬棺文化”。
当年诸葛亮进入以攻心为主,执行民族亲善政策。建造“瓦顶房”以改善当地人的洞穴居住条件,后来僰人把瓦顶房称为“诸葛屋”。诸葛亮去世之后,该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深切悼念诸葛亮,乃长期扎白头巾以表感怀,并称之为“诸葛巾”。后来都掌部落逐渐迁往四川宜宾地区居住,与汉人日渐交往,他们扎白头巾以怀念诸葛亮的风俗也渐为汉人所效法,于是这个风俗就在四川人中世代相传了一千多年甚至到如今。不过,现在基本上不见人再在头上戴“老帕儿”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画的《父亲》头上就是《孝帕子》。
在地球上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基本上都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如果以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星星来算,地球南北星空中的星星大约有6000多颗。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其本体是宇宙中的各类发光或者反光的天体。宇宙那么大,仅仅银河系就拥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
肉眼可以看到哪些星星?
宇宙中的所有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星空中星星的相对位置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不过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在地球上的某一固定地点,只要视野开阔、天气晴朗、没有光污染,视觉良好的人大约能在夜空中观测到2000颗星星。
天空中99.9%的星星都是恒星,因为只有恒星才会发光。它们都位于太阳系之外,银河系之内。银河系的直径至少有10万光年,而这些恒星90%都分布在距离地球1000光年的范围之内,其中75%的恒星又分布在距离地球500光年的范围之内,很少有肉眼可见的恒星距离地球超过一万光年的。仙后座V762应该是肉眼可见最远的恒星,它距离地球1.6万光年。
当然也有例外,某些濒死的恒星在死亡时会发生爆炸,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其亮度甚至比一个星系中所有恒星的总亮度还要高。已知肉眼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是发生于2008年的一次伽马射线暴事件。当时,牧夫座方向曾经有一颗远在75亿光年外的超新星发出了超强的伽马射线暴,它的亮度最高时肉眼可见,持续了约半分钟。
还有几颗星星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行星虽然不发光,但是它能反射太阳光,并且距离地球很近,体积也足够大,所以才能被地球表面的人用肉眼看到。在夜空中,肉眼可见的行星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据说海王星有时也能用肉眼观测到。
夜空中有几个淡淡的光斑是其实是星系,它们位于银河系之外,分别是大小麦哲伦星云和仙女座星系。此外在优异的观测条件下,三角座星系理论上也能用肉眼看到。其中,大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16万光年,小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2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256万光年,三角座星系距离地球大约300万光年。
为什么有的星星人眼看不到?
因为有光,人才能看见这个世界。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谱虽然很广,但人眼只能感知到极其狭窄的一段频率,这被称之为可见光波段。其实,一切物体都能够发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光是指可见光。宇宙中的天体很多,不发光的人眼几乎看不到,人眼只能看到少数能够发光的恒星。当恒星本身的光度比较弱,以及距离地球过远,视亮度很低时,人眼就看不见了。
一只燃烧的蜡烛,当它远离你的视线时,烛光看起来就会变暗。整个光源发岀的光会以球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随着距离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所能接收到的光线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光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衰减,于是我们看到的光源的亮度就变暗了,这就是视亮度。当蜡烛的距离远到人眼的分辨极限,就只能看到一个发光的点了。当距离太远了,烛光的视亮度低于人眼的感知下限,蜡烛也就从我们眼中消失了。
视星等是对视亮度的等级划分,它与天体的光度、天体和观测者的距离有关。视星等的数值越小,表示亮度越高。例如,满月的视星等为-12,而正午太阳的视星等为-27。视星等每相差五等,视亮度相差100倍。通常,视星等大于6的天体就很难被肉眼看到了。比邻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仅4.2光年远,由于其是红矮星,视星等仅为11。虽然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由于其亮度太弱,凭肉眼根本看不到。
有些恒星实际上很亮,但由于距离我们太遥远了, 所以看上去并不怎么亮。为了比较每颗恒星的亮度,需要把它们放到同一个位置上来比较。绝对星等就是设想把恒星都放在 32.6 光年 (10秒差距 ) 的地方所得出的亮度。在地球上,太阳的视亮度最强,但是太阳的绝对星等只有 4.8等。
恒星是依靠核聚变反应进行发光发热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恒星的视亮度主要取决于其表面温度和半径。银河系中有很多恒星,但是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都很小(一般质量越大,半径也会越大),核反应不是那么剧烈,表面温度也较低,因此亮度也比较弱。有些处于晚年期的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其质量虽然不高,但由于半径大,看起来亮度也比较高。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仅它的质量就超过了银河系中95%的恒星,这意味着太阳比银河系中绝大多数的恒星都要亮。即使这样,只要距离超过50光年,人眼也无法看到太阳。正因如此,那些肉眼可见的恒星的质量和半径基本上都远高于太阳。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恒星亮度和半径的关系。
由于银河系中绝大部分恒星都比较暗淡,并且离我们非常遥远,这才使得我们所能看到的星星数量极其有限,只有地球附近极其明亮的恒星才能被我们看到。此外,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并不均匀,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地方恒星数量较多。太阳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的位置绕银心公转,如果地球处于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位置,那么地球上的夜空将会更加明亮,人眼所能看到的星星的数量也会更多。
下图为银河系的全景,中心区域特别亮。
简单总结一下,宇宙中的恒星那么多,而地球上只能看到几千颗星星,主要就在于那些天体离我们十分遥远,并且亮度很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