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思考乐分享的蓝蓝湖,欢迎关注、点赞和留言,期待和你交流更多的育儿知识打死孩子!
发生了这样的是事情,全社会都表示悲哀,当事人的心里应该也不会好过吧。分析产生的原因,应该有几种可能打死孩子:
1、这些父母有人格缺陷打死孩子,可能是童年阴影,也可能是长大后受到了刺激,对一些事情难以容忍,本身情绪控制也很差。他们教育的孩子也具备了这种遗传。当遇到问题时,双方都不冷静,孩子和大人都不愿意认输,结果家长错手打死了孩子。有很多报道都是,孩子死后父母抱头痛哭,说只要孩子认个错就好了,根本没想打死他,只是想给他个教训。
2、父母受了不公正待遇或者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心中的郁闷无处排解,就拿孩子撒气打死孩子。甚至可以说,在打孩子的那个时间,根本就把孩子当作了心中的假想敌,完全是痛下杀手的感觉。
这些父母虽然可恨可气,其实也有可怜之处打死孩子。如果更早有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可能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总结了一下怎样养狗不招人恨,因为我养了一条金毛。 第一:别弄到广场上还不栓起来让他乱跑,有些人的确被狗咬过特别怕狗。因为体型有点大,金毛虽然温顺但也觉得怕。 第二,别让狗在公园,小区,绿地随地大小便。如果拉了,自觉打扫赶紧。 第三,别他妈咬到人,吓到人了,自己不拴着跑到机动车道了还护着,该打则打让他长记性。我都看不惯那种叫狗叫儿子的,吓到人家孩子还护着的。 第四,坐电梯尽量征求同行者意见,如果人家害怕就别牵狗进去,等下一趟。
所谓“爱狗人士”我听着就反感,爱个鸡毛。你爱狗就可以随便放出去在公园乱窜,在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就可以跑去高速截停运狗的车吗?害的正常养狗能管好狗的人都被你们把名声搞臭了。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也就是说即使像老虎这样的猛兽也不会杀死自己的幼崽。但是,在大自然中生存,实际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的多,除了同类相残外,有些动物还会杀死同类的幼崽,比如在狮群中雄狮更替时,新的雄狮往往会杀死老雄狮的幼崽。这还不算残酷的,有些动物甚至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幼崽,比如白鹳“妈妈”就有杀死自己幼崽的行为。那么,是什么让“妈妈”如此的狠心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动物界常见的杀幼行为在上面我们说过,雄狮更替时,新加入狮群的雄狮会杀死原狮群中的幼崽,而这些狮子幼崽大都在2岁以下,超过2岁的狮子会被雄狮赶出狮群(特指雄性)。这是因为母狮在生产完成后的2年内是没有发情期,在此期间,母狮会专心照顾幼崽,而新加入的雄狮迫切地想要留下自己的后代,所以,此时雄狮就会杀死幼狮,以此让母狮再次进入发情期。而且,母狮在面对雄狮杀死自己的幼崽时,通常只是龇牙咧嘴的表示不满,但不会有过激的行为,这是因为母狮的战斗力要比雄狮差很多,而且这原本就是狮子的生存法则。
除了狮子外,在自然界中,这样的动物并不在少数,比如与人一样同为灵长类动物的大猩猩就有这个习性,据动物学家的统计发现,大猩猩幼崽的有超过30%死于成年大猩猩的主动猎杀。起初,科学家们以为这是动物的一种病态行为,但是随着观察和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在整个灵长类动物中有超过50种动物有这种行为。由此可见,这并非病态行为,而是一种生存行为,之后,科学家们称这种行为为“杀婴行为”。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杀婴行为通常是同类无血缘关系的成年个体主导的,而且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群居且雄性占主导地位的动物中。由此可见,“杀婴行为”主要是雄性为了尽快地获得后代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有杀婴行为的白鹳“妈妈”上面我们说过“杀婴行为”的主导者通常与幼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而且杀死幼崽后,雄性能够得到的好处就是尽可能快的让雌性再次进入发情期,好让自己能够留下后代。如果说这种行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动物界那些主动杀死自己幼崽的动物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比如我们开始说到的白鹳。
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成年的白鹳体长平均在1米左右,翼展平均在2米左右,它们在亚洲、欧洲、非洲都有分布。从外观上看,白鹳的羽毛主要以白色为主,喙和腿部呈红色,而且喙非常的尖长。
白鹳是一种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它们通常在欧洲繁殖,再加上外观比较的漂亮,所以被欧洲人称为“送子鸟”,同时也是德国的国鸟。但是,谁也不曾想到,有着“送子鸟”之称的白鹳竟然具有杀婴行为。
从习性上看,白鹳虽然大都是群居性的,但是在繁殖期,它们是成对的,这就保证了没有其他的白鹳能够对它们的后代产生威胁。但是,这并不妨碍白鹳自己成为“刽子手”,在白鹳的繁殖期,鸟类学家们曾经多次观察到白鹳“父母”的杀婴行为(如何确定是它的父母,这个问题很简单,白鹳是夫妻双方共同育雏的,它们一位看守一位觅食,如果有其他的同类来犯,它们是会攻击的,但被观察的白鹳都是非常和谐的)。有些白鹳会将自己的后代用长长的喙直接啄死,不过大多数的白鹳都选择用喙衔住幼鸟,扔出巢穴。
那么,是什么让白鹳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呢?首先,白鹳是一种相对多产的鸟类,在繁殖期,一只雌性白鹳每窝会产下4-6枚卵。在雌雄白鹳的共同孵卵下,这些卵的孵化率相当的高,能够达到80%左右,这样一窝卵就能孵化出3-4只幼鸟。之后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幼鸟从出生到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需要50-60天,在此期间,幼鸟长的非常快。长的快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雌雄白鹳在育雏期几乎是很少休息的。
但是,白鹳繁殖大都在每年的4-6月份,此时田野里的昆虫、蛙类等白鹳的主要猎物还不是很多,而且成年白鹳也需要吃,这样就导致了幼鸟食物并不是很充足。幼鸟的食物不充足,幼鸟们就会出现竞争,而那些凶一些的总是能够抢到食物,而弱一些的就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这样时间一长,幼鸟的体型差距就出来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弱一些的幼鸟都可能因为饥饿死亡。
此时,白鹳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杀弱保强。与其让弱的幼鸟在竞争中慢慢地消亡,还不如趁早将所有的资源留给最强的后代,这是白鹳的选择。
其实,不光是白鹳,它的近亲黑鹳也有这样的习性。从外观上看,黑鹳与白鹳非常的相似,只是黑鹳的羽毛除了胸腹部为白色外,其他全部为黑色。除此之外,它的迁徙、繁殖习性都与白鹳一模一样。在育雏期,黑鹳也会主动剔除掉较弱的幼崽,或直接杀死或推出巢穴让其自生自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无论是白鹳还是黑鹳,它们在杀死或者推出自己的幼崽时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可能也是一种不舍的表现。
总结从我们人类的视角看,无论是什么理由杀死自己的孩子都是“天理难容”的,但是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白鹳和黑鹳就扮演了这种角色,从它们的习性看,它们的选择也是不得已的,因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将资源平分,可能谁也活不了,但是通过“杀弱保强”的方式,它们的后代各个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比较的强。所以,这也是白鹳的一种生存方式。
可能有的小伙伴还会说:养不了这么多就别生呀。但是在孵化之前,白鹳也无从判断哪颗卵是“优的”,哪颗卵是“劣的”,所以它们通过了多生,再主动筛选的方式,留下了最强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