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作答钱琰玥。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为削弱,不仅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而且国内所能供给前线之军资也在战前与秦国长达数年的对峙中几乎被消耗殆尽钱琰玥。
此后,赵国屡受秦军进犯,而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其中,尤以燕国灭赵或者说至少要从中渔利的欲望最甚钱琰玥。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燕王姬喜在群臣的鼓动之下,于公元前251年,命丞相栗腹为主帅,帅大军60万,分三路进攻赵国,赵军在廉颇、乐乘的指挥下,紧急应战,并最终以13万赵军击溃了来犯的60万燕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看到这里钱琰玥,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在公元前260年,赵国刚大败于秦国,而且国力几乎被掏空的情况下,仅仅是时隔9年之后,却又能以区区13万的兵力,大败60万燕军,何也?
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综合国力:
战国后期,论国力之强当属秦、赵两国,尽管赵国在与秦国长达三年的对峙中以及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但还没有到亡国的时候,在随后的战役中,秦国非但没有灭亡赵国,反而多次被赵军所击退,这充分显示出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很强的钱琰玥。况且经过9年时间的修养生息,尽管国力不能恢复至鼎盛时期,但起码有了一个较好的战略缓冲期,对国力的修补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大败燕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燕国对时局的战略判断有误:
先说此战的发起国燕国,燕王姬喜及其大臣栗腹仅仅只是看到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的一个表面现象,据此就武断的认定乘此良机攻赵必胜,并没有听从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所提出的: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故坚决反对出兵的正确建议钱琰玥。所以说从一开始,燕国的决策者就已经对时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这种错误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燕军战败也本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三、燕赵两军统帅对比:
同样,还是先说燕军钱琰玥。次役燕军统帅为栗腹,此人官至燕国丞相,也是燕国攻赵的积极怂恿者、策划者,此前无军功。也正是此人,以五百金奉于赵王祝寿之名,行窥探赵国国力之实,此举就连燕国自己的大夫将渠也认为颇有不妥,言之:“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详,兵无功成。”如此一根本不具备战略眼光也无任何军中资历之人,何以担当60万大军之统帅,又何以取得此战之胜利?
反观赵国,单说主将廉颇,那便是战国后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戎马一生,战功彪炳,早在赵惠文王初年,便屡败秦军,甚至迫使秦军改变战略,实施合纵钱琰玥。后又率赵军伐齐,长驱直入齐境,威震诸侯,也正是由于廉颇的存在,秦国虎视赵国多年而不敢贸然来犯。
两军主将差距如此之明显,再加之燕军自恃人多,准备充足,颇为骄纵,而赵国倾全国之力应战,颇有写破釜沉舟之味道,因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钱琰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