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高满堂,《老酒馆》第二部开机了么?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原来在相声演员方清平的微博中有这么一条,内容就是“老酒馆第二部开机了”并且配图一群人在一起喝酒高满堂。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当然,这件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估计也只有方清平自己知道高满堂。毕竟,《老酒馆》第一部也才刚结束没多久。不过,从方清平配图来看应该是《老酒馆》第二部的剧情。毕竟在《老酒馆》第一部结束的时候,字幕已经说出了第二部的大体剧情。老酒馆进入进社会之后进行了公私合营,然后又多次改名,之后还是更名为“山东老酒馆”。

这样来看,第二部的剧情也没有太多的惊喜之处高满堂。

不过这样的剧情和前几日热播的《正阳门下的小女人》的剧情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说白了高满堂,这个剧情不好写。这也是坊间传闻高满堂一直没有写第二部的原因。

《正阳门下的小女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老酒馆》如果还沿着这种剧情来写的话,想要出彩很难。毕竟,剧情冲突很难再找出亮点。

再这样的情况之下,那倒还不如不写。

至于说方清平饰演的方先生,你想他在第二部复活么?(若有第二部的话)

万岁不单单是口号,还是古代人民在欢庆丶庆贺丶欢庆喜悦中的一种感情爆发。就像球迷看见喜欢的队赢了,就会一片欢腾,群情激越,在观众台上热烈拥抱丶尽情跳动一样。

这是一种自发的丶压抑不住胜利的喜悦的情绪的发泄。至于以后朝廷上山呼万岁,是对君主的一种崇拜和礼仪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上的卓越表现,总司令在嘉奖令上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38军万岁!

中国产生了一支英勇善战后万岁军!

万岁,是褒义词,其实与福如东海丶寿比南山,与流芳百世丶千古不朽一样是赞美、恭敬之词。只要民族英雄丶革命烈士丶伟大人物,人民发自内心的祝福是纯洁和高尚的!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这么一个先驱相对比较激进一点,这个人就是刘半农。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在那个半文半白的时期,他不但提倡白话文写作,他比别人更激进的是他甚至主张将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刘半农不但在民国6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而且到了民国14年(1925年)秋,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

高满堂:方清平爆料《老酒馆》第二部开机,纯粹玩笑,高满堂为何不写续集

正是从文字改革的角度去考虑白话文的推广,使得刘半农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字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女性的第三人称。而在英语里面,有对应的she,甚至还有宾格her。

明清的古百话文里面只有一个总称第三人称的字——“伊”。而且这个“伊”所代表的含义特别多,甚至可以代表“你”。所以1918年,他特意发明了“她”以用来翻译she,因此“她”也就用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自己没说,倒是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

1920年,刘半农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创作了一首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次用到了“她”这个字。这首诗最终在6年后,被另一个语言大家赵元任谱成了曲,最终广为传唱。

结果不成想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的争议。

特别是民国初期,女权主义刚萌芽阶段,很多新知识女性认为男女平等,加个女字旁,正是体现了男女不平等。

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创“她”字毫无必要。刘半农前前后后被这个韩冰骂了整整3年。

即便当时同样推广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大都也不认同“她”,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你是看不到“她”这个字的,你只能看到“伊”。

后来刘半农逐步趋于保守,又开始写文言文文章,最后和鲁迅先生形成了隔阂。不知道跟刘半农这段被骂的经历是否有关?

但是随着这件事闹大,最终引起民国教育部的重视。

在1932年,也就是刘半农死前的两年,教育部经过各个部门的慎重考虑之后,将“她”这个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表词纳进了中国汉字以及字典里,最后还被划分到常用字里。

如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指代女性第三人称的“伊”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她”却永远在留在了我们的《新华字典》和日常书写中。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