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原子弹还是氢弹,如果在水中引爆,其产生的几千万度高温直接会将周围几百米的海水直接汽化,这股能量浮出水面后会掀起滔天巨浪切尔诺贝利巨鼠。
就算水墙高3米,可能到达陆地时整个海啸高度会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到时候海水席卷人类城市,建筑物不断崩塌,耳边充斥着幸存者的哭泣声,城市俨然变成了汪洋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那些劫后余生的人类本以为危机就此解除,可如果引爆的是原子弹,那么大量被核污染的海水将会不断蚕食陆地文明,就算第二日海水退去,整片区域都已经充斥着核污染,幸存者稍有不慎便会饱受折磨,最终在哀嚎、不甘、无奈中慢慢死去。
想必以上是很多人遐想过的场景,所以有人就提出过一个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在海洋最深处,也就是在11000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引爆最大当量的核弹,最终海啸就会席卷全部城市,人类文明就此走上终结。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投放核弹,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做过,但在海洋中引爆核弹,美国就真的干过,下面一起来看看,在海中引爆核弹,到底会发生什么?
美国疯狂的“十字路口”核爆实验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航母舰队的发展被摆上台面,因为美国两颗原子弹的投放,使本该僵持不下的战局瞬间发生了扭转,所以大量美国陆军航空队高层就觉得,航母作用看似很大,可结果还不如用轰炸机投放原子弹来的便捷高效。
按照当时的标准,美国那颗“胖子”原子弹的威力,等于2万架舰载机,或2000架B-29轰炸机。
战后重建的美国也需要裁减军费,恢复经济,所以海军规模急剧缩减,短短两年,美国海军各类军舰数量由1500多艘,一下子就缩减到了不满300艘。
大量军舰被原地拆解,而海军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也在努力为海军谋生存,当时美国正在分配“核武器投放权”,虽然陆军航空队当仁不让,但海军仍想分一杯羹,因为这关系到后期的军费预算分配和军种地位。
但海军毕竟靠的是各种军舰,没有轰炸机灵活,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来几颗原子弹试试呢?
海军能抗住原子弹轰击,就说明海军有能力在未来的核战中能一展雄风,于是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字路口”实验就开始了。
1946年5月,军方跟科学家联手,打算引爆3颗核弹,实验共分为3部分,以核弹引爆区域区分,分别是空中(Able)、浅水(Baker)、深水(Charlie),使用和“胖子”当量差不多的钚弹,此实验共动用200多艘军舰、150多架飞机、4.2万名官兵。
95艘靶舰以环形分布在比基尼环礁中,里面包括“萨拉托加”号航母、“独立”号轻型航母、“内华达”号战列舰、“阿肯色”号战列舰、“长门”号战列舰(日本缴获)、“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德国缴获)等等。
7月1日上午9点,MK3A型原子弹在距离海面158米轰然爆炸,引爆所产生的热能让天空都陷入一片炽热的白光之中,巨大的蘑菇云“耸立”在天空之中,海水在冲击波的影响下变得“狂躁”无比。
当蘑菇云散去,海水平息,工作人员开始记录95艘靶舰损伤情况,2艘运输舰当场沉没,2艘驱逐舰逐渐沉没,独立号、萨拉托加号航母轻度受损,并无大碍,位于核爆中心910米的长门号战列舰,却惊奇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没多大损伤。
此外,22艘战舰中的实验动物,其中10%当场死亡,25%在数天后死亡,其余寿命远低于正常同类。
7月25日,第二次核爆实验Baker在水下27米处成功引爆,位于中心区域的海水、舰船瞬间汽化,随后一个巨大“气泡”冲出水面,接着海水在1秒内就迅速窜到1500多米处的高空,随后200多万吨海水“砸”向海面,第一排海浪高达29米,接着随后20个浪峰以90km/h的速度向外扩展,巨浪能量逐步被耗尽,但直到5600米开外的岸边,巨浪的高度仍然有4.6米高!
在这次水下核爆中,阿肯色号战列舰沉没,萨拉托加号航母严重受损,8小时后沉没,长门号战列舰在被大火烧了4天后沉没,此外各大战舰因距离较远,并未出现较大损伤。
但在Baker实验中,约4kg裂变放射性物质随水流汇入潟湖,周围海域都成了重度核污染区域。
连续两次的核弹试验,成功证明了海军的抗核爆能力,但同时也遭到了各国的强烈抨击,所以第三次深水核爆实验并没有进行。
所以如今的我们,只知道核弹在浅水处引爆之后,炽热蒸汽球形空腔会突破海面,并且将海水砂石等吸入空中,最后由于蒸汽球空腔能量不足,导致海水重重砸回海面,从而引起巨大的海浪。
这些数据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深水爆炸还从未有过先例,至于在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处引爆,更是前无古人。
如果在海洋最深处引爆一颗核弹,海面上会发生什么?目前人类历史上当量最大的核弹,应该就是1亿吨TNT的“沙皇”,当初苏联在尝试引爆前,特别担心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刻意把当量减半,但即便如此,“沙皇”爆炸威力还是超过了“小男孩”的3800多倍。
在此,咱们假设把“沙皇”投放进马里亚纳海沟,当它被引爆后,周围约580米的海水,会因为超高温而直接被汽化,所以就会形成一个直径约1100多米的巨大“气泡”。
按照美国十字路口的baker核爆实验,气泡应该会冲出海面,接着就是把海水吸入空中,最后海水落下后引发巨大的海浪。
但马里亚纳海沟不是浅海,它足足有11000多米深,就算直径为1100多米的巨大气泡想要冲出去,上面还有1万米厚、百亿吨重的海水压着。
所以简而言之,气泡在上浮过程中,会持续受到海水的高压,慢慢的,气泡能量耗尽,海水回填进气泡中,至于海面上,仍旧是一片风平浪静,能掀起几朵小浪花就很不错了,至于产生巨型海啸席卷人类城市的场景,可能不太现实。
如有纰漏,望海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