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行修行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普通人就要修养。宗教人士叫修行。究竟什么是修行修行人?是指有信仰的宗教人士的修炼或者修行经法与自我本性的过程。是一种刻苦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悟性活动。包括:思想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如何克服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是否符合信仰规范。即一刻接一刻的断恶修善,修行德行。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宽广,视野更宽阔的个人修养水平。总之,修行就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觉悟。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这就是修行的核心或者就是修行的宗旨。
以下是摘自慈云断梦法师的《非常坛经》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惠能听了说这偈尚未明心地,五修行人、八识还没转,愈修愈束缚。惠能大师也很调皮,他就相对地再举个偈子出来:「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四句四句对照,完全把卧轮踢得粉身碎骨!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叫贡高我慢,自我意识形态仍在,一看便知嘛!我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境界很高,天天在长菩提,这是否即是自我的现象?把自我秀给人家看。而惠能无我,他没伎俩,表示只是个普通人。「不断百思想」,表示妄想一堆。「对境心数起」,一面临境界,心就随那境界而生,它如实地反映出来。「菩提作么长」,菩提天天这么长,不要念成长了。他很潇洒,很自在喔!这境界真好啊!不要看它短,愈短愈好玩。 惠能说「未明心地」,其实修学佛法的目的也在这里,如果进入佛门不为此,那也只是一般宗教信仰而已。今天既然有心进来,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必须以这个前提为目标,绝不浮在一般宗教信仰上,否则没有意义。 从前面神秀的偈子和卧轮这个偈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性,他们都很认真修行,所以卧轮能断百思想,他有伎俩、有技巧、有方法,但这就叫法执。后面这句「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是不对的,因为对境心不起,菩提就不会长了。 假如你遭遇很多挫折,然而为了保持君子风度,表现得温文儒雅,心中却累积了愤懑,那君子风度只是个面纱,把你本性遮住而已,不是真的八风吹不动。所以惠能说卧轮禅师没有见到心地。修行人若走上这种技巧,遇境能「伏住」,尚非修行,顶多称修养。修养和修行差别可大了。 卧轮说「对境心不起」,惠能说他不见心地,但「对境心数起」,岂不是和凡夫一样?我们每个都是凡夫,一有境界就思绪纷飞,但惠能却说「菩提作么长」,这样修与不修有何差别?卧轮禅师还有伎俩、有方法,可是惠能什么都没有。很多人修行都走卧轮禅师的路子,不管念佛、参禅、持咒或持戒,都有个伎俩来断百思想,问题是菩提没有长啊!所谓「对境心不起」,并非真的心不起,而是把它压抑下去了。惠能不这么说,他说法既不是凡夫的也不是他的,他的没伎俩是指「无依道人」。 我们现在都是有依,故一般人修行学佛叫「四依道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佛是无依道人,既然无依,就什么伎俩都没有了。站在行门的立场,他不采用「断」和「伏」的方法,而是采用极高度的警觉性。因此,对着境界,他照得清清楚楚,喜怒哀乐不但让它现前,有时候还要「推动」一下。对凡夫而言,此一行门尤为重要。 譬如我要生气了,但马上想到学佛那么久,现在当师父了,不能乱发脾气。这样压下来了,却也一直累积尘垢。修行人则是一有外缘让自己生气时,藉这生气的缘,去感受那个愤怒,但对那缘境,也就是引发生气的事或人,不采取执着或反击的态度,你只对这生气、愤怒本身加以感受,有时三分愤怒稍微「推动」一下,让它到达五、七分。 譬如感受到愤怒时,血液会贲张,神经会抽紧,脸上肌肉变横,不再圆润慈祥,甚至满脸通红,讲话有点控制不住,或手脚酸麻等,那都是生气的现象之一。当你一想:「嗯!这修行人,怎么这样?」那个愤怒会变成无常,很快闪过去。这就是你「照」得住,于是藉那愤怒相,将愤怒连根拔起,原来让你生气三分的人或事,推动到四、五分以后,你不生气了,因为它已经从你生命中拔除。 假如推动到五、七分,原来沉淀的旧帐可能也一起勾销了,即使无法一次全部勾除,但每次都这么勾一点勾一点,大概经过半年,人绝对会转变。这叫「倾倒」,把生命体系里的垃圾倒掉,藉着这种缘,把喜怒哀乐都倒掉一些,这便是修行。五分到七分,是指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别推动到十分或十二分,无法控制,到时可别说师父教的,师父没教你要气到控制不住。 南无阿弥陀
在我来认为的话修行人,这个问题很大因为什么?
严格来说的话,在这世界上活在当下的每个人都是修行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说在不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因人而异,主要看得是衣着得体干净整洁,下面在来说一下真正的修行人那应该是寺院里出家的和尚,还有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广大的佛弟子,我认为这些人穿着打扮不是主要问题干净整洁就好,主要是心净问题,比如说得道的高僧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装严返朴归真,我认为这里反映得是心态和心态,与衣着没有必然的联系修行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