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张艾嘉李宗盛,林忆莲刚签了滚石备战台湾市场,也签了李做制作人。当年的李宗盛,还没有现在的八面玲珑故作姿态,他不过是忠实地以声音为线索表达都会女性的寂寞烦恼。

记者在演唱会的后台采访张艾嘉李宗盛,问,你对你的新制作人什么感觉,她老实地答,我觉得他非常懂我,所以才会给我写那首《不必在乎我是谁》。再采访李,他说,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安静的,我忽然会想,这样一个女人,她再强再闪亮,她也不过是一个等爱的女人。

于是在那首著名的《不必在乎我是谁》里张艾嘉李宗盛,林这样唱,“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我还是真的期待有人追何必在乎我是谁。不管春风怎样吹让我先好好爱一回”。

他是懂得她的,一斛珍珠也许不足够,但是一首好歌绝对能抚慰她深心里的寂寞。是这样的懂得成全了她的滚石时期——迄今还让歌迷最难忘的时段张艾嘉李宗盛:性感的声音,十足的女人味,有些试探与徘徊的诡异,却又难得的理智。她亦是感激的,所以唱这歌不数年,她为他未婚怀孕最终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而他的懂得,也许并非是女人真正内心的那种懂得,任何一个女人的内心,充满着彷徨敏感和经血的味道,哪里是那么容易探知究竟?他看到的,其实是女人愿意呈现出来的那一面。是黄叶落索,我心寂寞张艾嘉李宗盛;是春日迟迟,我心伤悲。然后女人在这样的看到和懂得里,如水边的纳雪瑟斯,自己又爱了自己一回。

李宗盛会写会唱,曾举办过多场演唱会,很多人从少年时代就听他的歌曲,可以说李宗盛的歌伴随80后度过了很多美好而又心碎的时刻。

都说会写歌的人,多愁善感,因为只有感性,才能迸发出爱的火花,也许李宗盛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不然怎么会对林忆莲爱的如此深沉呢,但时光终究是残酷的,昔日恩爱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这就是他们的结局,有遗憾但不后悔。

与李宗盛分手之后的林忆莲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但在接受采访时仍免不了提起他,某次访谈中她就聊起了与李宗盛离婚之后的感悟,言谈之中充满了坦然的释怀。

林忆莲被问在与李宗盛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她说婚姻这个事情,的确是一个很深的学问和课题,她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另外,她认为人与人的沟通是最重要的,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课题,也是必须要克服的。

林忆莲用“人与人的沟通是最重要的”这11个字总结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心理,可见在过往的婚姻中两人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够顺畅,所以才导致了婚姻破裂。

不过林忆莲承认自己没有做好,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她的豁达与开朗,是个不折不扣勇于担当的好女人,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她!

其实婚姻中沟通真的很重要,一个不说,一个不问,两人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深,每个人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有些问题要需要摆在桌面上来说,一点点的去分析,所以夫妻之间沟通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沟通婚姻也就岌岌可危了。

如果谈到影响力,我认为前期罗大佑比较有影响力,后期则是李宗盛有影响力。如果说他们谁地位更高,那么一定是罗大佑无疑。

张艾嘉李宗盛:李宗盛和林忆莲的情缘,大家怎么看哪些哥是大哥写给林忆莲的

先来看罗大佑所处的时代,正是台湾省高速发展的阶段,有些人希望经济腾飞,有些人则需要青山绿水,于是便出现了阶级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大佑创作了带有批判性的《鹿港小镇》。

张艾嘉李宗盛:李宗盛和林忆莲的情缘,大家怎么看哪些哥是大哥写给林忆莲的

张艾嘉李宗盛:李宗盛和林忆莲的情缘,大家怎么看哪些哥是大哥写给林忆莲的

之后的《爱人同志》《未来的主人翁》《现象七十二变》等,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是《童年》《闪亮的日子》《滚滚红尘》《恋曲1990》等比较有诗意的作品,也是展现特定时代下的众生相。更别提《明天会更好》啦,这应该算是最著名的一首时代献礼歌……

张艾嘉李宗盛:李宗盛和林忆莲的情缘,大家怎么看哪些哥是大哥写给林忆莲的

我们内地的原创音乐比台湾省晚了至少十年,在高晓松这代音乐人的推崇下,罗大佑成了文艺青年的精神领袖,就如弗朗索瓦·特吕弗之于新浪潮,安迪·沃霍尔之于当代艺术,崔健之于中国的摇滚乐,一旦成了“先驱”,自然会被铭记,所以罗大佑的地位便起来了。

李宗盛呢,赶上的是台湾民歌时代,唱得都是阳光、雨露、风,这怎么能和罗大佑这种“社会斗士”比呢,所以他在乐坛地位是不如罗大佑这位“老大哥”的。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即使病入膏肓,也不是我等老百姓能够妄加评论的,官方对文艺作品管控愈加严格,也就失去了“罗大佑们”应有的价值,而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处境和状态,这个时候的李宗盛,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唱出了70、80后两代人又丧又无奈的心声,句句锱铢、句句戳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出“少年不知李宗盛,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叹。

李宗盛是从《给自己的歌》开始重新被人审视的,接着《山丘》《新写的旧歌》将其推向神坛。

当时简直盛况空前,KTV里的老男人们借着酒劲儿,嘶吼着李宗盛的歌,那一句“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差点让自己哭出声;朋友圈里全是李宗盛歌词解析,人人都觉得李宗盛在自己家放了摄像头,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歌里……于是,靠着新媒体的传播,李宗盛成为了当下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力的“心灵捕手”。

当然,很多音乐人是不服李宗盛的,就像罗大佑的拥趸高晓松,觉得李宗盛这些东西他也能写,于是写了一首《越过山丘》,找杨宗纬来唱……呵呵,满篇苍白。不过,你不能说他生活阅历不够,只能说他养尊处优惯了,写出来的歌词也是仰视的姿态,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罗大佑结婚生子后,也发表过专辑《家III》,但并没有预期的效果,甚至被人诟病少了愤怒,而李宗盛的创作,频频得到金曲奖的认可,频频被“精英人士”所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罗大佑江郎才尽,也不能说李宗盛技高一筹,时势造英雄,在影响力方面他们没有孰高孰低,一切都是宿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