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地处岷江水系与沱江水系之中,两条水系都是四川境内的大流量河流,水源充沛。此外,成都平原西垂相邻即为川西高原,海拔高四川洪水发现了龙、冰雪覆盖多,是典型的高原水塔之地。且成都平原四面为群山环抱,平原内地势平缓。因此,成都平原历史上曾多次被水淹过。

四川洪水发现了龙:在历史上,成都平原被水淹没过吗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水利以前,即是一片澡国,洪水肆掠,并不适宜居住。鉴于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曾多次迁都,每一次迁都都是因为成都平原水患横行。现在的成都市区、郫都区、双流区等地等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而这些国都,都是拜水患所赐。

秦灭蜀以后,成都平原曾先后修建两大水利枢纽,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位于今都江堰市境内,以疏解水流为主,主要解决了岷江水域的水患问题,从此岷江水系成都段水旱从人,成都由此成为西南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水利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区域,这也是当今成都市的主要辖区,也是成都得以繁荣千年的前提保证。

另一个水利工程则是与都江堰齐名的湔江水利,该工程是在西汉文翁(文翁石室先祖)的主持下修建的,当然,文翁以前,古蜀先民也已开始多次湔江的改造。湔江属于沱江水系,位于现在的彭州市境内,该水系疏通以后,成都平原北部从此也远离水患,并成为千里沃土。湔江水系区域主要集中在彭州、什邡、广汉、金堂乃至德阳这一带。

都江堰、湔江的先后完成,成都平原才彻底远离水患。后世虽然也不同成都出现过洪水的情况,但是基本上只是水流过境而已,洪峰一过即恢复,不再存在大面积的淹没问题。

上世纪,成都平原整体有过三次大水的历史。第一次是1933年的府河大水,起因是川西高原的叠溪地震,该震造成成都府河、南河涨水,成都地势较低的东边被淹,灌县即成都东南区域影响较大。

第二次是1947年大水,该年四川爆发全省性洪水,尤其以岷江、沱江流域水势最为严重,成都同时位于两水域之中,影响尤其较大,成都平原周边各县无一幸免。该年水势涨幅达到3米,交通断绝,贸易中断,万籁俱寂。

第三次是1981年大水,该年四川境内多条主要大河悉数涨水,主要是连日强降雨所致。成都城区接近20%的区域被水淹没,最大水深1.5米。府河、南河沿岸和低洼地带未能幸免。金堂、双流一带也影响较重,成都九眼桥上游的老安顺桥即在该次大水中被冲垮。

 当然,总的来书,秦朝以后,成都历史上出现的洪水相比较而言还是可控的,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洪水情况,对成都的影响总的来讲并不是很大。

1981年南充发洪水,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1981年南充发洪水,百年难遇。江里面冲下来房子、大树、木料、猪、牛,模范街、红卫兵花园、北湖公园周围可以划船,下半城房子大部分淹了,居民投亲靠友,用板板车、三轮车拉着被盖日用品往上半城转移,成群结队,路路牵牵延续了几个小时。有幸住在上半城,目睹了当时的情况。以这次洪水为题材,到南充来拍了电影《特急警报333》《燕儿窝之夜》。作为南充土著,我是不想到清泉坝、下中坝去买房子,模范街比清泉坝、下中坝高一二十米,房子都淹完了的。不过,下游修了青居电站后,有了分洪泄洪能力,南充再也没遭水淹了。

四川通江的野猪泛滥,两天只捕了8头,捕捉野猪的难度有多大

解放前我们老家也是野猪泛滥,有些人就去打来吃,就是打死都费不尽的力,更不要说活捉了。

当有人发现了野猪,就回来报告打野猪的,派人去看了有野猪走过的踪迹,确定有野猪了,才去打。打野猪不是一两个人就得行的,都有一大帮人,人少了根本就打不倒,还要有几条狗,狗都是经过训练的。然后就把狗带到山上远一点的地方,然后抓把泥巴一撒,就开始所狗,狗就开始追 ,狗放在不同的方向,由于狗的嗅觉比人灵敏,它能嗅出野猪的气味,几面一齐追。当狗发现了野猪,狗的叫声就不一样。假如野猪倒回来,狗也跟着倒回来,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人就拿把长弯刀跟着狗追的方向,在路上走。把野猪追到有人埋伏的路上来。

打野猪要有一个枪法好的人预先隐藏在野猪必经之路的旁边。用大的火药枪瞄准那条路,火药枪还要长的枪管,大慨1.5米长,里面装铁砂子,小的铁砂要不得,大了也要不得,象米粒大小的才要,里面还要装溜子,什么叫溜子呢?就是用铁打的大慨三公分长,半公分的直径,这样大小,半头是尖的。把火药带铁砂和溜子装在枪里,然后趴在那里等。

就这样把野猪追到有人埋伏好的路上来,当野猪出现在火药枪的射程之内,开枪一般要打野猪前面两米远的距离,还要根据野猪奔跑的速度选择开枪时间及前射多远。因为野猪是奔跑起的,这样才刚好打在野猪的头上 ,才能把野猪打死。

我们附近有几个人拿步枪去打野猪,去打了几天一无所获,不得不跟我们当地的换枪。野猪要打就要把它打死,如果没有打死,把野猪打伤了,打的人就有危险,被打伤的野猪凶得很,咬不到人,一嘴就可以咬断酒杯粗的小树儿。

题主说两天捕捉了八头野猪,我不晓得是用什么捕捉的。都不晓得要用好多人力物力,我感觉特别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