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的托孤是非常失败的魏明帝曹睿。
曹叡是病死的,死时年仅36岁,只当了13年的皇帝魏明帝曹睿。
曹叡是在公元238年的年初令司马懿远征辽东,到238年12月8日,曹睿就病了,24日,册封皇后,封曹宇为大将军,27日又免曹宇大将军,改封曹爽,托孤大臣也做出更改,在去世前一天立曹芳为太子,见司马懿最后一面,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魏明帝曹睿。
从生病到去世魏明帝曹睿,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曹睿的死显得很勿忙,而且36岁正值壮年,皇后、太子都是在生病期间册封的,就连最重要的托孤大臣也是在病重期间草率决定的。
曹睿原本计划的托孤大臣有四个人,分别是: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而身为曹魏四朝政要秘书的孙资、刘放两人因为与夏侯献、曹肇不合,向曹睿进言,说辅政大臣不适合治国,而病中的曹睿未加思索的更换了辅政大臣,在孙资、刘放的建议下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魏明帝曹睿。
由之前的四辅臣到现在的两辅臣,曹睿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曹魏的大权被司马家夺去,曹睿要负主要责任。
首先,没有立太子,病重时才勿忙立了年仅8岁的曹芳。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国之根本,应该早立,而不是等到病重,早立太子,就会在太子身边形成一帮辅臣,与太子相依存,共利益,有利于巩固太子地位。
其次,辅政大臣随意设立及更改。之前曹睿准备立的四辅臣均为曹氏及夏侯氏宗亲,对于曹魏的江山肯定会维护,不至于外姓夺权,即使辅臣专权如曹爽那般,也只是专权,一没乱杀人,二没谋反意,相对来说,不会像司马家那样动不动灭族,夺权,导致江山易主。
再次,辅政大臣的人选设定应由朝臣商议决定,而不是仅听孙资、刘放两人报私仇而做的建议。
最后,辅政大臣人数太少,而且资历不对称,无法形成权制衡。人数太少就容易引起专权,一方排挤另一方后就会专权,不如四个人辅政稳定。再就是将一个毫无资历的曹爽和一个四胡元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放在一起,双方能力、资历完全不对称,无法制衡,导致最后的失败。
资料上显示,魏明帝曹睿生于公元204年,是魏文帝曹丕与甄宓所生,是曹丕的长子。
但是,也有很多人怀疑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才攻下邺城,曹丕见到甄宓一见钟情,娶了甄宓。甄宓受到宠爱,同年曹睿就出生了。这一点让人置疑。
《三国志》中记载,曹睿三十六岁去世。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补注时,对此提出异议: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邺城,魏文帝那时纳甄后,因此明帝应该是建安十年(205年)生,以此计算至正月,是整整三十四年。明帝曾经改正朔,以去年的十二月为今年的正月,因此明帝年龄可强名三十五岁,而不是三十六岁。
也就是说,按照曹睿三十六岁去世之说,他应该出生在公元203年才对,而这一年,曹丕还没见到甄宓。
可是曹丕是公元204年的八月见到甄宓的,曹睿的出生应该是公元205年才对。曹睿是公元239年初去世,这样算起来曹睿也没有三十六岁了。
众所周知的是甄宓原来是袁熙的妻子,而曹睿字“仲元”,也让很多人想入非非,因为反过来就是“袁仲(种)”。
再加上,曹操去世后,曹丕对甄宓的态度大有转变,直至被赐死。
这些都成为人们的置疑: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而是袁熙的儿子。只是置疑归置疑,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