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漫谈君魏明帝曹睿,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魏明帝曹叡,起初非常宠爱毛皇后,为何最终将他刺死?这个故事和乾隆晚年赐死乌拉那拉氏皇后的故事如出一辙。毛皇后和乌拉那拉氏皇后,都曾经被宠过,都贵为皇后,但是后来均失宠。而且失宠后没有摆正位置,醋性大发,并且用行动向皇上示威,最后就是作死的节奏。
毛皇后出身低微魏明帝曹睿,父亲就是给皇宫里修理,制作车辆的。但是在曹叡是平原王的时候,毛氏就被招入空中,并且很受到宠幸,二人出入都是成双入对。
后来魏明帝曹睿,曹叡登上帝位以后,封毛氏为皇后。但是自古都是新人笑,旧人哭。很快,曹叡开始厌倦毛皇后,因为毛皇后总是非常严肃的提醒自己不要纵欲过度,要勤政什么的。
本身作为皇上,特别是到了晚年,哪个不是先风流快活再说魏明帝曹睿。在曹叡开始专宠郭夫人之后,毛皇后开始怨言丛生,于是有些话就传到了曹叡的耳朵里,更加对她不待见。
对毛皇后来说魏明帝曹睿,这就是恶性循环。可是她自己还不觉得,认为自己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言行丝毫还不收敛。
最要命的是,毛皇后还不是曹叡的知心人,在曹叡的子女一个个早夭,面临无子的窘境下,她还劝他勤政 ,劝他不要沉迷美色,这有用吗?他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广撒种子,希望他的嫔妃遍地开花,为他生育出更多的子女。如果连后代都没有,他即使创建了再好的基业,又传给谁呢?
如果毛皇后在是失宠后能明白,自己年老色衰不得宠是正常的事情,要有一颗平常心,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皇后就好。同时,说话不是那么严肃,变得委婉,劝曹叡雨露均沾,但蜻蜓点水的指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估计效果就不一样了。
有一次,曹叡叫上后宫才人以上的所有的嫔妃一起去西苑游玩,但就是不带毛皇后。估计是有毛皇后在场,曹叡不能尽兴。
在曹叡的心里,毛皇后就像一个家长管理孩子一样,总是提醒他这不能那不能的。于是,曹叡吩咐所有的人都不要告诉毛皇后。
但是就是有好事者爱打小报告,毛皇后很快就知道了,第二天,曹叡见到毛皇后。毛皇后话里带刺的问曹叡,昨天游玩尽兴不?
结果,曹叡开始大发淫威,立即处死了那天同行的十几个下人,顺带下令赐死了毛皇后。
我想,此时的曹叡定是疯了。就为这么点小事就草菅人命,而且里面还有自己的皇后。事后,曹叡冷静了下来,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所以厚葬了毛皇后,并且提拔了他的妻弟。
但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而乾隆赐死乌拉那拉氏皇后就是因为自己宠幸别人,被乌拉那拉氏撞见并吃醋嫉妒,一怒之下剪了她自己的头发。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随后把她打入冷宫,最后乌拉那拉汇不久郁郁而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面提到的皇上本身就对皇后非常的腻了,结果皇后不处处小心,做好自保,反而激怒讽刺皇上,那么还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不得不说她们的情商很低,起码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感情生活,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心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宽广的胸怀,再配上恰到好处的方式方法,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千古贤后一一长孙皇后一样,以德服天下,劝谏有艺术。当然,首先得碰上一个明君。
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刘备给活着的刘协追赠“汉愍帝”的谥号,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笑至极!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公元234年4月21日,前大汉皇帝、现任山阳公刘协不幸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时任大魏皇帝曹叡,亲率群臣,亲临棺椁灵前哭祭。同年八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大魏帝国给刘协上谥号为“孝献皇帝”。
这便是青史留名的大名鼎鼎的“汉献帝”!
公元220年11月25日,刘协将皇帝之位禅让给曹丕。
然而,“禅让”的消息传到蜀中,去年才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皇帝”。为了所谓的“名正言顺”,“活生生”地“让”刘协“死”去。刘备还装模作样地为刘协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为“汉愍帝”。
我们先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的?“愍”,痛也。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史书关于刘备为甚要追赠刘协的谥号的解释是:“误传”!
我就想,尽管当时通讯非常不发达,主要靠人工来传达。可刘协的“死”,这可是“天大的事”!这么重要的事都搞不清楚?难道魏国中刘备的“情报人员”都是“饭桶”?刘备、诸葛亮一点都不慎重嘛!
说白了!刘备为刘协发丧和上“谥号”,就是一场闹剧!就是为刘备的上位当“皇帝”,准备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反正嘴一张一合,都是刘备说了算。
刘备的“虚伪”?那是出了名的!和刘协不知隔了多少代,“八竿子都打不着”了,还好意思接受什么“刘皇叔”的称呼?
记得我六岁时,老人们就常说:“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至于刘备给刘协上的“谥号”——“汉愍帝”?徒增笑耳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