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后主刘禅“婚外情”桃色绯闻杨议的老婆。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导和属下妻子“权色交易”的丑闻。
当事人有三个:后主刘禅(刘备之子)杨议的老婆,小名阿斗;刘禅的手下、车骑将军刘琰;绯闻女主角是刘琰的老婆胡氏。
<后主刘禅>
这件事发生在建兴十二年(234年)正月期间杨议的老婆,也就是刘禅当蜀国皇帝第十二个年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蜀国朝廷有个规定杨议的老婆,那就是春节期间大臣的妻子都必须进宫向皇太后问候“过年好”。也就是相当于民间的拜年。
话说车骑将军刘琰的老婆胡氏也像别的大臣妻子那样进宫拜年,别人家的妻子当天去杨议的老婆、当天就回家了,而胡氏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史书记载胡氏长得很美,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据说和貂蝉长得差不多。(如图)
<刘琰的老婆胡氏>
刘琰在家犯嘀咕了:“奶奶的,别人老婆都回来了,我老婆却留在宫里,这不是让我独守空房吗?”
刘琰不管不顾进宫把老婆强行拉回了家。
到了家里刘琰开始动用私刑殴打老婆,逼问她是不是和皇上鬼混了,胡氏坚决不承认。
其实搁在哪个男人头上也多心,因为胡氏很漂亮,刘禅又很好色。
胡氏声称一直住在太后宫里,还说太后很喜欢她,希望她多住些时日。刘琰才不相信妻子说的这些呢!
刘琰心想:“肯定是老婆贪图刘禅的钱财,和刘禅鬼混在一起,要不一个月也不回来”。哪个女人能经得住权力的诱惑呢?
刘琰越想越气,下手越来越狠,胡氏只是哭着求饶。
<车骑将军刘琰>
这就是典型的家暴,刘琰有怀疑的理由,但没有真凭实据证明妻子出轨了。刘琰又不敢进宫问刘禅是不是睡了自己老婆。
常言道:“抓贼抓赃,抓奸抓双”,没有证据就没有权力处罚妻子。
刘琰平时就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醋意大发之下竟用鞋底抽胡氏的脸部,然后把老婆赶出了家门。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胡氏一气之下进宫告御状。刘禅觉得脸上无光,有心为胡氏出气,又怕别人议论二人果然有一腿;不管吧,胡氏挨打气不出肯定四处告状,怎么办呢?刘禅左右为难。
这时丞相诸葛亮知道了这事,二话不说果断砍了刘琰,丞相为何不调查就处死了刘琰呢?
<丞相诸葛亮和刘禅>
原来丞相知道这事没法查清,刘禅和胡氏之间有没有私情只有双方当事人知道,双方不承认谁也没办法。查来查去只能闹的满天下人知道刘禅的丑事,为了迅速平息这件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杀了刘琰一了百了。
这就是丞相聪明的地方,以后刘禅和胡氏整天鬼混在一起也没人管了。刘禅从心里感激相父。
胡氏攀上了金主,后半生吃穿不愁,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只是苦了刘琰,谁让他吃皇上的醋呢!
最后诸葛亮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取消了大臣妻子过春节为皇太后拜年的规定。
文/秉烛读春秋
在蜀汉集团中,虽然看似一片团结和睦,但实则矛盾重重,甚至君臣之间也绝非表面上那么和谐。古往今来,做皇帝的多半喜欢看到臣子之间相互斗争,以便于掌控朝局,却又不愿看到彼此间的嫌隙演变成杀戮,以免给国家造成损失。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大权总揽,殚精竭虑的兴兵北伐。国家用兵之际,必然会对武将所有侧重。随着关、张、赵、马、黄等大将相继凋零,魏延成了当之无愧的蜀军翘楚。可魏延这个人,性格太过孤傲,很快变得居功自傲起来。
诸葛亮在重用魏延的同时,又不得不提防他。为防止魏延尾大不掉,开始提拔和重要杨仪,使之牵制魏延。而这样的人事安排,却为后来的蜀军内斗埋下了伏笔。
在出兵北伐的路线上,魏延一直主张兵出子午谷。可诸葛亮用兵保守,同时又担心魏延手握精兵后会更难掌控,因而未予以采纳。结果,魏延开始埋怨和诋毁诸葛亮。作为诸葛亮心腹的杨仪,自然也更加对魏延不满。可以说,在诸葛亮尚在时,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便已激化。
到诸葛亮病重时,召集姜维、杨仪等人部署退兵事宜,并明确提出,如果魏延坚持继续北伐,拒绝退兵,那么就不用管他,把军队主力调回即可。结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坚持北伐,扬言以大局为重,即便丞相已死,也不该暂停北伐大计。
这样一来,杨仪等人便率大军回撤。后来,魏延反复思量,同样开始率军回撤。为防止杨仪向刘禅进言,魏延率精兵赶到杨仪大军之前,并一路毁坏栈道,阻碍杨仪大军回撤。在此期间,魏延和杨仪两人纷纷向刘婵上表,将责任推给对方。
后来,魏延陈兵与杨仪对峙。由于此时责任确实在魏延,所以魏延部下便溃散了。结果,魏延见大事不好,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少数亲兵向汉中逃跑。魏延大势已去,杨仪自然也就占尽了优势。
当时,杨仪向马岱下了军令,斩杀魏延。结果,马岱率兵斩获了魏延,把首级带给杨仪。得胜的杨仪竟然在军前羞辱了魏延头颅,随即又斩杀了魏延三族。杨仪虽然得胜,却也失去了刘禅的信任。
阿斗不傻,蜀后主心中很清楚,按照杨仪这样的做法,早晚也会是下一个居功自傲的魏延。因此,刘禅开始重用蒋琬。蒋琬得到重用后,杨仪心中开始不满,认为自己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开始发牢骚。
刘禅与刘备不同,面对杨仪的怨言,他决定予以重罚,因而将其收监。杨仪在狱中反复琢磨,开始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因为他此前说过“当初宁投魏”的话,而这句话足以让自己和家人掉脑袋了。杨仪见自己大势已去,最终心灰意冷,在狱中自杀了。
纵观魏延与杨仪的这番争斗,表明看起来是杨仪获胜,并且出了心头恶气,将魏延的势力和家人彻底铲除。但实际上最大的胜利者还是刘禅。因为诸葛亮死后,真正能够掌控全局的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就是杨仪。而此时杨仪先除去了魏延,剩下一个没有军权的杨仪,稍作调整便足见将其架空。
不过,由于杨仪这个人满腹牢骚,且有容易酒后妄言,加之他的残忍做法,也引发了其他朝臣的不满,所以还是落得了个下狱、自尽的下场。从这一点来讲,杨仪之死,倒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可以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这场斗争中,杨仪命马岱斩杀了魏延,随后又诛灭了魏延三族,可如此残忍的做法,终究也引发了后主刘禅的猜忌。就这样,当尾大不掉的魏延被除去后,徒有虚名的杨仪也遭到了反攻倒算,落得个在狱中自尽的下场。
/文:史海烂柯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