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缝纫机乐队,我觉得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作品!如果单纯认为是片名耽误它的票房,肯定有点片面!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作品缝纫机乐队!
第一,导演的能力和资历,被寄予厚望的主观认知缝纫机乐队!“机仔是倔强的。”这是大鹏在个人微博里面对《缝纫机乐队》(昵称机仔)的一句评论,虽然是在说电影,但是背后分明显现大鹏的身影。
从作品角度来说,《缝纫机乐队》相较于大鹏的第一部电影《煎饼侠》成熟很多;经过2年时间的沉淀,大鹏无论是在故事的能力上还是在视觉语言上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一点是怎么都无法抹杀的缝纫机乐队。
如果说《煎饼侠》是大鹏电影的呱呱坠地缝纫机乐队,《缝纫机乐队》则是大鹏电影导演能力的快速成长,或许是外界看他的眼光太挑剔,总觉得《煎饼侠》过了10亿,《缝纫机乐队》就一定要过10亿,而忘了这只是他的第二部导演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实属不易。
严格上来说,大鹏在拍电影上还算新人,应该多些鼓励和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
第二,主打情怀和搞笑,但两者很难相互交融该片是一部主打情怀和搞笑的作品,然而能将两者完美融合,需要的不仅是导演的个人魅力和能力,还有演员的个人表现,这种形式的成功应该是个世界难题!
情怀能够展示的淋漓尽致,胡亮表现的一般,我比较看好吉他大帝的深情演出和执着的追求,不因自己无奈退出当时越来越火的破吉他乐队而自暴自弃,也能看破眼前,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
还有一个我认为不错的,就是键盘手希希,代表了音乐的传承和发扬!
搞笑是连贯整个作品的主线,乔杉,大鹏,还有脸脸等都是自带笑点的演员,个人觉得无论老梗还是新梗,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难就难在两者的融合,能够得到多少人的认可,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第三,“摇滚不死”的看点我是一个摸到了一点点摇滚尾巴的摇滚迷,可见该作品的观众人群也应该多少受到时代和音乐认知的影响!
片名这时就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同的代入感!熟悉音乐的观众,很容易从名字分辨出,这是个摇滚乐队,因为大多数玩摇滚的都称为乐队,而流行的都叫组合!
还有就是年龄的因素了,90后听摇滚,玩摇滚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他们这群生力军不去影院看,观众基数就下降了不少吧!
现在70后80后的男人也很少去电影院了吧,除了一些工作需要的和铁杆粉丝!反正我和我身边的男人都这样,听说谁去了电影院,感觉挺吃惊的!
女性喜欢摇滚的也没多少吧!
个人感觉,摇滚会把观众严重的两极分化!
所以,“摇滚不死”这一点也会给票房造成不小的影响!这样来看,片名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具体有多少,也没有哪个机构和个人去调查研究!总的来说,一个不成功的片名,肯定会影响一部电影的票房,但是说一个不成功的电影票房,把责任都推给片名,我也只能替片名说一句“这个锅我不背”。
片名,就像我们头条一样,好的标题只是标新立异,吸引眼球,但没有优质的内容,也是无法得到粉丝们的眷顾的!单纯个人观点,欢迎补充,指点不足!
关注我吧!谢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