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魏宁格。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魏宁格。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飘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魏宁格。
奥特利乌斯(1596年),弗兰西斯·培根(162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58年)与其他地理学家都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看似最初是并合起来魏宁格。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魏宁格。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魏宁格。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以及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魏宁格。
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实地考察中丧生后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魏宁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