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所以叫“黄河”黄河透明,主要原因就在于河水中的大量泥沙。
据当代水文测量,黄河天然年均来沙量约为16亿吨。这么多的泥沙,多来源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域。这些泥沙,在中国历史的很长时段内,是让下游民众和各代政府很头疼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些泥沙,造成黄河“善淤”黄河透明、“善决”,“善迁”,给下游附近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也让朝廷在治河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
康熙皇帝曾言:“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黄河透明。”可见黄河泥沙给大清王朝造成的影响。
而如今,黄河泥沙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黄河透明。水利技术的进步,和环境观念的改变,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诸多因素使得黄河的泥沙越来越少,“黄河清”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了。
如果黄河水变清,对于黄河的水环境还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可预见的影响有以下三条黄河透明:
1、河口造陆减缓,甚至内缩
如今的黄河河口是在咸丰五年铜瓦厢改道后夺大清河入渤海而形成的。据统计数据,1885——1954年,黄河入海口造陆1510平方千米,1954——1976年造陆548.3平方千米,1976至上世纪末,造陆441.7平方千米。这段时期总造陆面积达2500平方千米。而随着黄河泥沙的减少,河口造陆速度会逐渐下降,甚至会出现河口海侵现象。
2、河床逐渐下切
随着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坝区拦截了中游的大量泥沙,虽然这些水利工程会遵循“蓄清排浑”的策略,然而输往下游河道的泥沙依然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就会使得下游的泥沙沉积速率小于河流侵蚀速率,下游的河床会逐渐停止地上河的发育,进而逐渐开始下切。
3、河岸冲刷不稳定性增加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确实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因素,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河道下切是一件好事,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黄河含沙量高的时候,冲左岸就会在对应的右岸淤积,反之亦然,总会一岸冲刷另一岸沉积,形成较为稳定的河道。但是泥沙量减少后,河流会两岸同时冲刷,这就会引发河道的变化,使得下游防汛工作压力倍增,以前没有险工的地方,会出现河岸受冲刷的问题,现有的防汛工作,就需要面对诸多的变化。
黄河河堤上的防汛用储备石料——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黄河开封段的河岸防护工程,挑水坝——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黄河开封段的河岸防护工程和水文站——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