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因肺炎在北京逝世。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中山舰事件,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扩展资料:李宗仁轶事典故:1、迁居异国1949年12月,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逃往台湾,李宗仁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到台湾又不会容于蒋介石,于是以治病为名,带着家人到了美国,此后长期寓居美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虽然人在异乡,李宗仁却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的理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个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外的“第三势力”,成为李宗仁重返政治舞台的希望。2、亲赴广州,促进北伐发动在广西先遣队入湘作战的同时,刚加入国民政府的广西军事首领李宗仁到达广州,和广东革命政府就北伐问题进行磋商。5月10日,李宗仁到达广州。李宗仁此行的目的除当时报纸报道所说的“桂省此次出兵湘南之前,即商准国民政府,由粤接济子弹500万发,枪械5000枝,军饷300万。但桂省出师一星期后,尚未见粤方践约,于是由李宗仁亲行来粤”。但是主要的目的是与广东政府磋商北伐,以便早日促成北伐。李宗仁到达广州后,李济深设宴为李洗尘。餐后李宗仁与李济深谈到北伐时,李对此表示同情,但因中山舰事件,广州形势复杂,党内领导人也无暇东顾。目睹此情况,李宗仁表示“仍须尽我最大努力,促成此一盛举,何况我军已入湘作战,骑虎难下,欲罢不能”。11日,李宗仁与蒋介石会晤。但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对李说:“你初到广州。不知道广州的情形太复杂,……现在何能谈到北伐?”随后,李宗仁先后拜见张人杰、谭廷闿、程潜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陈述迅速北伐的主张,但他们都反应冷淡。因中山舰事件,国共摩擦逐渐加剧,蒋介石忙于自己权利的争夺,苏联顾问对北伐态度极为谨慎,中共坚持北伐时机尚未成熟。李宗仁的这些活动虽没有取得阶段性的实际成果,但这些活动不能不对北伐的早日促成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李济深作为李宗仁的入党介绍人和朋友,对李宗仁的北伐主张极力支持。李和国共代表以及苏联代表商谈之后,再次与李济深商讨促成北伐的策略。李济深与李宗仁决定利用稍后召开的政治会议,由李宗仁向政府陈述及时北伐的理由。随后由李济深发言附和李宗仁的主张,并提出准许第四军先派两师入湘作战。政治会议召开时,李宗仁和李济深慷慨陈词,中央军政首脑为之动容。最后,中央在原则上一致同意北伐。北伐进入具体计划阶段。5月21日,二中全会之后国x党军委发表时局宣言表示决定北伐。6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正式开始。李宗仁作为广西军队中的实力派人物,在西南军事力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先遣队入湘作战和李宗仁对早日北伐的呼吁,就不能不引起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视。事实上,也正是李宗仁在广州活动期间,广东革命政府才逐步有了北伐的实际行动,北伐逐渐进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北伐战争的发动虽然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结果,绝非李宗仁先生个人促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李宗仁先生广州之行对北伐的促进之功。-李宗仁
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
题主好,“郑伯克段于鄢”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发生在郑国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春秋》只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句记载,《左转》对此有着非常详尽的记叙。题主问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是先介绍一下事件,再谈对此的看法。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郑武公的老婆武姜生大儿子郑庄公的时候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吃了苦头就很讨厌这个大儿子,后来,武姜又生了共叔段这个儿子。武姜很喜欢共叔段,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好让他将来继位,郑武公到底没有听老婆的话。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做了郑国的国君,母亲武姜就向大儿子给小儿子讨要“制”作为封地。因为制是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郑庄公就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并提醒母亲说,从前这个封地的大夫就是仰仗封地的战略地位来造反的,结果被消灭了。他母亲就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共叔段作为了封地,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土地肥沃宽广,人口众多,位置也很重。郑庄公就答应了母亲的请求,他弟弟就住进了京邑,人们习惯称他弟弟共叔段为“京城太叔”,意思是势力强大的弟君。
共叔段不断扩展他的城邑,并且把西鄙、北鄙两地收为自己的封邑,他把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展到郑国的廪延。郑国的几个大夫,多次劝郑庄公要限制共叔段,不能任其发展,以防他滋生事端。郑伯说他母亲要这样,那就任其发展吧,还说他弟弟如此多行不义之事,是在自取灭亡。
郑伯对共叔段不加限制,不断放纵他,加上母亲的袒护,共叔段不断膨胀,就有了造反的野心了。共叔段加强城防,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制造盔甲、战车等准备偷袭郑国都城,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给小儿子作内应。一切都在郑庄公的掌控之中,他看时机成熟,就下令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共叔段的封地京城,京城百姓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就逃到鄢地,郑庄公就进军鄢地,共叔段战败后就逃亡共国去了。
《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就包含着对此历史事件的深刻评论,这就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在这件事情上,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共叔段不守作为弟弟的本分,所以经文中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两人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国君一样,因此就用“克”来表明他们间的关系,“克敌制胜”,克是用于敌我矛盾之间的词语。
经文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的失教,伯是老大,是大哥,长兄如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底下兄弟,可郑庄公没有做到,所以经文明确点出“伯”字,就是一种讽刺。
共叔段是出奔逃到了共国,但经文不提他逃奔的结果,用了一个“克”字,克是消灭的意思,虽然共叔段并没死,但显然郑庄公是要置他于死地的。郑庄公一再放纵共叔段,甚至有意引诱他造反,最后好置他于死地,这样好归罪与弟弟,所以孔子认为郑庄公是有罪的。
母亲不像母亲,都是亲生儿子,竟然如此偏心,始终如一的偏爱小儿子,为其求继承权不成,竟然最后帮其造反。难怪搞成兄不兄,弟不弟,最后,郑庄公有何母亲之间上演了一出“掘地见母”滑稽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