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背疽“背疽”在古代是可以治的范增怎么死的,并不是不治之症。
疽就是皮肤之下的毒疮,宋代窦材编撰《扁鹊心书》中将疽分为:腰疽、背疽、脑疽、腿疽。
背疽就是长在背后的毒疮。
他在文中详细解释,疽就是阻,他说有阴疽和阳疽之分,阳疽没弄好就会变成阴疽。如果疽是痛的,还是比较容易治疗,如果不痛就麻烦了。
阴疽要服用急服救生汤五钱。
《本草纲目》在石部、草部都有记载怎么治疗背疽的方法。
得背疽死的人史书中记载得背疽死的人也挺多的,可能名气最大的就是徐达,徐达驻守北平城时,得背疽,第二年就去世了。当然这里还有传说得背疽之人不能吃蒸鹅,结果朱元璋赐他一只蒸鹅,徐达吃完第二天就去世了。这个记载在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徐祯卿是明朝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这种说法可不可靠,各位自行判读。
项羽的亚父范增也是得背疽死的。刘邦给陈平以重金,然后派他去离间项羽和亚父之间的关系,项羽果然中计,再往后就是范增和项羽两人吵架了,范增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离开项羽在往彭城的路上就得疽而亡。
五代十国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他最后官至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受封鲁国公,他也是得背疽而死。
得背疽并非必死徐达、范增、和凝都身居高位,应该享受很好的医疗资源,最终他们都死于背疽,说明背疽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但是背疽并非不治之症,很多药典都提到怎么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本草,在《千金方》中也有记载方法,而且古代得背疽不死也大有人在。
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的高祖上党王长孙稚是北朝名将,曾经得过背疽。
未几,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 复以承业为行台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 更无可寄,如何?”——《北史·列传·卷十》
这是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占据长安反叛,朝廷任命长孙稚为行台前往讨伐。当时他的背疽还没有好,长孙稚是在公元535年去世的,接下来还活了8年,显然最后去世并非背疽引发。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被治好之后,纵情不注意去世。
所以背疽并非不治之症。
范增为项羽做了很多贡献,后来为什么被项羽扫地出门了
首先说明,范增不是被项羽扫地出门的,而是他自己赌气走的。
话说当年,项羽与虞姬一见钟情。一开始,由于项羽所在的部队是他叔父项梁当家,所以他带这个姑娘来部队,也就沒多人注意。但后来项梁在战斗中牺牲了,项羽拿事了,就开始有人反对他了。
这些人说虞姬是个"不祥之人″,是红颜祸水。说项梁为什么死?肯定是军中有不吉利的地方。当时范增也这么认为。
范增,项羽称其为亚父,这是项羽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位手下。他已70岁了,辅佐20几岁的项羽。
范增一到项羽这里,就马上感到不对劲,便对项羽说:你要打赢这场战争,我可要告诉你,马上把虞姬赶走,不能让她在军队里面,这个人是个红颜祸水。
项羽一听急了,说,我不能让她走,战争跟这个女人没有关系,你再不要管这事了。
虞姬心想,你们为什么瞧不起女人,我要证明我行,她就练习骑马,结果不慎摔了下来。
范增说:赶紧送她去治病,其实趁着项羽没注意,让人偷偷地把虞姬送走了。
项羽回来后,发现虞姬不见了。就赶紧派人四处寻找,他还亲自下水去找,结果在水边上发现了虞姬的一双绣花鞋,他以为是虞姬跳河自杀了,赶紧打捞,但是没有捞着。
其实,虞姬当时就藏在附近的草丛中,看到项羽奋不顾身地跳到江里去寻她,她深受感动。
项羽在水里沒有找到,又发动大军出去继续寻找。
这下好了,这件事给对方刘邦手下的陈平知道了。陈平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擅长制造宣传舆论,也擅长离间战。于是他就到处说项羽军中有了这个女人不吉利,连范增的话项羽都听不进去,所以你看他老是打败仗吧。
项羽大费周折,才把虞姬给找回来。这时,陈平那边的话就传到他耳朵里。项羽很生气,就对人说:虞姬就是我喜欢的女人,我就是为了她才打天下的。谁再乱说,我跟谁就沒完。
范增一看,你要留她,我还是走吧。临走时范增说了一句"竖子不可教也″,意思是项羽这个人没救了。不幸的是范增死在了回家的途中。
至今还是有人认为,尽管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很感人,但虞姬还是红颜祸水。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不能把项羽失败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虞姬,但如果说项羽的失败完全和虞姬没有一点关系,这也不可能;但是说这个责任主要由虞姬来承担,那就有点过了。
毕竟虞姬有贻误军情的事情,还有,范增就是因为容不下她才走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虞姬的话,当项羽的部队面临四面楚歌的时候,他的那些江东子弟们都纷纷逃离,各奔生路去了,但是虞姬,却在最后时刻坚定地留下来支持丈夫,表现出来的那种坚贞不屈,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自刎,她是不是比那些爷们还要硬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