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和商鞅都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张仪之死,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被东方六国鄙夷的弱国,一步步到虎狼之国。张仪作为鬼谷子的高徒,以纵横论为资本,将六国像猴一样耍。两位不世出的大才最终结局,却是令人唉嘘!
商鞅被秦惠王逼的起兵反叛,兵败被五马分尸张仪之死。张仪在秦惠王死后,被秦武王疏远,最终选择回到老家魏国,不久后病世,也算是善终。两人都官居相国,都为秦国做出大贡献,结局却不相同?
商鞅变法得罪大批秦国权贵和老世族张仪之死,秦惠王继位后政局不稳。为了安抚老世族、权贵商鞅必须成为牺牲品秦孝公在继位后,面对父亲留下千疮百孔的秦国,心里下定决心富国强兵,便向天下发出了招贤令。
当时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张仪之死,听说了秦孝公求贤若渴后,一路小跑奔向秦国,最终商鞅的才能被秦孝公看重,其后商鞅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此次变法的内容影响至今,可见变法之强。
商鞅变法虽然强大了秦国张仪之死,却也给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种子
这个种子,就是自己被秦惠王五马分尸,为什么呢?商鞅在这次变法中,动了本属于秦国本土人的利益。像秦国老世族,原先的军功世家等。
变法前的秦军面对魏军一直被吊打,变法后的这群西北汉子眼里看见的不是魏军,而是爵位、土地、粮食、特权。
原先的秦国爵位,很多都是世袭、传承。变法后一切都改变了,无论以前你是什么出身,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不仅可以免除赋税、免除徭役还能加官进爵,极大提高了军队士气。
而之前的贵族们,以后,如若不再立下大功,爵位将会逐步降低,直到平民,这也是权贵们最害怕的事。
在商鞅变法时,身为储君的秦惠王,知法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顺利推行,又不能伤害储君,只得将太傅公子虔处以劓刑。
公子虔遭受劓刑后,闭门不出,二十年龟忍,私恨屈辱相聚结,既不愿因一己复仇而颠覆秦国变法,又不能化解对商鞅的私仇,遂闭门自囚避开国政,在秦孝公死后对付商鞅。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保护,面对被自己流放的秦惠王上位,他本以为自己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秦惠王会不予追究。
商鞅怎么也不会想到,秦惠王为了政局稳定,选择牺牲自己,平息老世族、权贵们怒火。商鞅走投无路下,只得出逃魏国,但是魏国被商鞅坑过,不让入境,只得返回自己在秦国的封地,组织武装来反抗秦军的镇压,最终结果却是以卵击石兵败身亡,秦军将其尸体带回咸阳车裂。
秦国可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排外的国家,为什么排外?权利的诱惑太大。但只是因为后来继任的几位君王整体上比较开朗,并且他们迫切的需要人才去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所以才通过权力将这种排外的风气给压制下来。但其实在历史中,秦国本土的贵族和外国客卿们的斗争历史,已经长达百年了。并且双方都在暗地中默默注视着对方,一旦有机会就会致对方于死地。
而这双方的矛盾在商鞅实行改革以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改革中他拔高了外国客卿的地位和权力,但是随着一方权力的水涨船高,另一方的权力肯定会受到损害。果不其然,秦国本土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严重的损害。而这个时候,双方早已经红了眼。所以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为了平衡双方的势力,并且为了平稳朝政,所以不得不杀掉他。
秦武王本身尚武,对于逞口舌之快的张仪历来瞧不上。此时的秦国,国富兵强,加上秦武王是个直性子,出兵就能夺城灭国的事,于是张仪的“阴谋诡计”,被秦武王鄙夷,不加重视,张仪只得出逃魏国,一年后病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张仪在秦武王时期,面对的也是和商鞅一样的情况,作为外国客卿的他,功劳越高,秦国权贵就会越看他不顺眼。
张仪比商鞅聪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及时分析利弊,立马做出逃到魏国的决定。因为当时的朝堂是以秦国本土实力派为代表,在一家独大的情况,像张仪这种外国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秦国本土权贵排挤外国效力者,一方面是因为外国客卿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一方面是外国效力者,可能是其他国家的间谍,本土贵族还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态度。
在秦武王的继位给了这些贵族们攻击客卿的最好机会,而当时作为外国客卿代表的张仪则必然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的。
朝堂上人们知道秦武王不喜欢他,便会一窝蜂跑到秦武王的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说他是别国的间谍,想要出卖国家,说一次不要紧,说的人多了秦武王也会有所怀疑,可能就不是把张仪提出权利中心,而是性命难保。
秦武王继位后,国君的治国理念和做法都与张仪相驳,甚至可能卷进了秦国权贵和外国效力者的争斗里。身处漩涡中心的张仪,在看清情况,及时的抽身而退,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这和商鞅的做法正好相反。
张仪没有如同商鞅一样的结局,这两人之间,面对的王不一样,时局也不同,也让两者结局勃然不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