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不是一个“村”,是淄博市的一个区,淄博市还有一个“天下第一店”,是张店区,这个“村”和“店”够大吧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当然这里面都有历史的渊源,最大原因是明末清初的一次十万大军的退守。欢迎关注耕读先生。
在古代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起点就西汉吧,《史记》这样说:“天下人穿的衣服和鞋帽,都是来自齐国”。朋友们都知道,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那时候周村的蚕丝、绫、罗、绸、缎就已经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有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周村,是不是很重要?至于为什么这里出产的丝绸最好?以前回答已经说过,是地理环境,就像竹子在南方生长一样道理。
“山东一村,直隶一集”“金周村,银潍县”等等被人广为流传,也为周村增添了许多色彩,古代都是重农抑商,周村在古代不是州府,不是一个地区政治中心,于是一大批致仕官员和当地名人都会聚于此,或居住或经商,刺激了周村商业经济和商业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周村的知名度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明朝末年进士李化熙,率领十万大军去北京救驾崇祯皇帝,也就是要去和李自成打仗,还没有到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于是他将部队带回家乡,这有三大好处,第一:大批军饷增加在当地的购买力;第二:十万大军驻守周村,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保护了当地的安宁;第三:十万大军来自五湖四海,增加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鉴于以上原因,再加上交通便利,在清朝初期,周村就是繁荣的商业重镇了,渐渐名声走向世界各地,有了“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5万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美丽乡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固定资产已达30亿元,拥有村办企业58家,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元。
华西村固定资产已达30亿元,拥有村办企业58家,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元,每户建有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且配有小轿车。现在,华西的村民只有2000多名,但外来打工者超过万人。在这些打工者中,近两年有600余人入了华西籍。但也有不愿当“华西人”的,20岁的河南打工者李辉就是一个。
车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按照吴仁宝对“幸福”的诠释,华西当然是“天堂”了。如此诱人的条件,打工者竟然无动于衷。这究竟为什么?李辉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集体要你干啥就干啥,那要我扫厕所怎么办?”
李辉的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点出了华西村的一个“要害”,也说出了华西人一种共同的“状态”,那就是,在华西,只见集体,没有个人,只有家长的意志,没有个人的思想。
华西村(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花5个亿到外省、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新目标,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协调和谐的“天下第一村”!千百年来,从中国农村里只走出去过零星的暴发户,一个区域的整体富裕则是从未有过的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绝大多当数农民终于告别了饥寒的威胁,日益走上了小康之路。
华西村的村镇经济很发达,村民收入也非常好,当然,也是天下第一。我经常去华西村看看,老华西与新华西的变化一目了然。但是,我非常不认同华西村的共享共富的集体财富意识和体制。华西村曾经是一张自豪名片,给华西村的村民带来很多的优越感,超享受豪华的集体财富让城市人都望尘莫及,其实,我和我的朋友们探讨过华西村的经济模式,观念也不尽相同。我认为,最成功的模式不能一尘不变,往往这是导致衰败的致命弱点。华西村财富共享的同时也太过于辖意,一般只能原住居民享有。而且,对于一些外来务工和科技人员和非原住居民的财富分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汽车集体送,房子集体送,大学集体供,看病集体给。这看似均分均享的方式非常民主。其实已经蕴藏着很大的危机。财富共享的同时并不代表所有人的奉献是均衡的。而且,苛刻的财富自主支配又某种程度地反映了非常不民主。时间久了,村民的优势意识就变异了,也极端了。现在市场经济瞬息变化,我们已经听不到华西村什么新鲜事了。因为,我们也习惯了华西村这种金牛富豪加别墅的生活了。同时,听觉上也麻木了。只是知道一些传闻,说华西村已经负债几百亿了,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这就是经过与结果。万事皆有兴衰利弊。只是有一点强调,体制不变的经济体,不会永远是常青树。华西村…期待你再现传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