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贵妃宋仁宗,赵祯喜欢的也就是张妼晗表面的言语无状,和她身上那股子跳脱劲。论宠爱,确实我同意提问者的话,宠爱只是表面。
仁宗在大娘娘刘娥的教导之下长大: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人,要做文武百官和天下人的表帅。包括恩师晏殊对儿时仁宗的教导,也是用哄小孩听话的方式:说教一番后给孩子喜欢的糕点。
仁宗从小到大都是循规蹈矩,因为他一步踏错,会有大娘娘和文武百官来批斗他。试问这样一个人,大婚当晚遇到幼时张妼晗为自己的宠物报仇,心里怎么能不羡慕。
他堂堂帝王,面对谁都不能敞开心扉,不能畅所欲言,做自己想做之事,活得还没有一个小女孩恣意潇洒,心里肯定憋屈。
长大后的张妼晗对儿时关心自己的官家念念不忘,想尽办法留在仁宗身边,让仁宗找到了自己被需要的感情缺失。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张妼晗就是这个会博得仁宗关心了庇护的孩子。她让仁宗看到,仁宗有全天下,而她只有一个仁宗。
所以这样的张妼晗,仁宗肯定宠着了。毕竟她所求就真的只是留在他身边,虽也想独享他的爱护,开始的时候仁宗也确实给足了,只是有前朝事和那帮怪会扯的大臣,这个持续爱护的能力肯定日渐衰弱了。
张娘子母家势力开始见长张娘子开始没有强大的母家,但是在陆续生女,位份升起来之后,她被贾婆婆蛊惑开始扶持自己的伯父,也是导致后部分仁宗表面关心她,实际内里没那么宠她的现象。
本来他的伯父在早年她与母亲落难之际没有给予任何帮助。但是随着张妼晗在后宫得宠,她在贾婆婆的安排下,开始扶持伯父,拉拢前朝官员的女眷。
这样做与前朝朋党之争无异,仁宗肯定不喜,虽然最后没有给张贵妃的伯父宣徽使的职位,但是给予张家的恩泽也是过犹不及。
张妼晗在女儿相继夭折后,变得哭哭啼啼,疑神疑鬼。她是个可怜人,女儿先天不足,相继死去,自古这样的女人在后宫肯定是不会再有宠爱。但是张娘子毕竟是仁宗心上的朱砂痣,宠爱依然未减,只是也不可能更甚从前。
尽管她一次次僭越,“发疯”胡来,仁宗都能忍受着,只不过为了当年“这天下,只为你一人”的诺言。
《清平乐》中,张贵妃更爱权力还是更爱皇帝
《清平乐》里面,张妼晗张贵妃这个人让人惊艳也遭人恨。跟大女主曹皇后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反面角色的存在,但是正是这样可恨的人,最终往往赢得了观众的同情。
我们经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大家知道炒米聊了《清平乐》这么多期,从来不喜欢站在大女主的立场去剖析这部剧,所以这部剧里面的大女主曹丹姝无论怎样世家出身,文韬武略,心系家国,底气十分足,虽然感情非常曲折,但也没有赢得炒米对她的溢美之辞。
其实张妼晗的奴婢出身,无依无靠,被人欺负被人踩。这就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曹丹姝那样母仪天下,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
每一个匍匐在地上的人都是要努力崛起,那一刻她必然都是自私的。所有的一切可以抓住的,都是救命稻草。投靠夏大人如此,跟贾教习学舞如此,想方设法钻营圣宠亦是如此。
大女主很容易就可以赢得一切。然而对于张贵妃而言,那是通过无数挑战,最终才能达到那个平台,她一辈子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特别是得到了赵官家的宠幸之后,害怕别人害自己,害怕一不小心就又回到了起点,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终究是不长久的。
然而以她的见识、智力、洞悉能力,在这人人皆为棋子,背后各种势力,各种关系牵扯,稍有不慎,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所以她会显得比别人更敏感,做事更暴露目的性。
她一心想当皇后,那是因为她认为只有爬的最高,自己越安全。其实她并不知道自己即便当了皇后,也保不了自己的安全,郭皇后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张妼晗不可能真的去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她必须去努力,奋斗几十年甚至都无法和曹丹姝坐在一起“喝咖啡”。
很多人都说张妼晗这个角色过于精分了。但是在剧中,她对待赵官家的感情同样是真的,然而这份感情实际上是无法平等的。
张妼晗后来的圣宠、位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赵官家赐予的。而张妼晗能回报赵官家的,只有对赵官家真挚的感情。
所以古人讲门当户对,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切不对等的感情,最终都会变得彼此只有利益。翻遍史籍,郭清悟也好、曹丹姝也罢、刘娥也好、李兰慧也罢,即便某些活久见,最终剩下的还是对权力的执着。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