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公元656年-公元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父唐高宗李治,母武则天唐中宗。
唐睿宗李旦,公元662年-公元716年,原名李旭轮,陇西成纪人,父唐高宗李治,母武则天唐中宗。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唐中宗。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时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选入宫中,成为李世民的才人。
李世民驾崩之后,其子李治继位,即唐高宗唐中宗。李治登基之后,武则天又成为了高宗李治的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654年,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是个女儿唐中宗。满月之时,王皇后过来探望。探望毕王皇后返回。武则天则将自己女儿给捂死,然后到高宗面前告状,称女儿被王皇后捂死。高宗大怒,将王皇后打入冷宫。655年,武则天如愿成为了皇后。
武则天与李治的第一个儿子,长子李弘,曾被立为太子唐中宗。但李弘于675年因病猝死,随后由李治与武则天之次子李贤继任太子之位。李贤无论人品与才能都非常出众,少年时期便被人评价为“汉武帝与唐太宗之集合”。太子位期间,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该版本被后人称为“章怀注”(李贤谥号),极具历史价值。正是因为李贤的才干与武则天的“志向”产生了不可逆的冲突,这为李贤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公元680年,武则天寻罪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仪陇)。683年,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了朝权。就在这个时候,朝野之中出现了给李贤平反,并将其迎立为帝的呼声,一心想成就霸业的武则天坐不住了。次年,武则天派遣心腹酷吏丘神绩赴巴州面见李贤,逼李贤自杀。就这样,一代英才殒命于巴蜀大地。
李贤在流放巴州之初唐中宗,曾赋诗一首,《黄台瓜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唐中宗。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唐中宗。
三摘尚自可,摘绝报蔓归唐中宗。
这首诗就类似于曹魏时期曹植写给其兄长曹丕的《七步诗》,而这首《黄台瓜赋》,则是李贤写给自己母亲武则天的唐中宗。“黄台”的“黄”,谐音“皇”,意喻朝廷(皇宫)。在黄台种瓜,瓜熟之后,第一次去摘,可以使后面的瓜长的更好。再摘,瓜就变少了,第三次去摘,就“摘绝”了。从诗文中分析,“一摘”,应该是暗指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女儿,就是被武则天自己掐死那个。“三摘”应该是指李贤他自己,那“二摘”呢?李贤之兄,因病猝死的前任太子李弘?哎,想想都觉得瘆人。更为遗憾的是,武则天没有像曹丕那样被感化。
虽然武则天“志向远大”,但碍于封建时期的世袭制度以及朝廷的规制,加之自己又是一个女人,接着李治之后去称帝,时机尚不成熟唐中宗。于是在李治驾崩后不久,将李显立为皇帝,即唐中宗,武则天则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显而易见,这个中宗李显不仅在血缘关系上为“儿皇帝”,在朝堂之上,亦为“儿皇帝”。李显本人庸弱无能,登基之后,政事皆由武则天执掌。李显也试图改变这个局面,重用其妻韦后之亲戚,意欲组成自己的心腹圈子。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还想继续擢升其为侍中(宰相职)。大臣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对裴炎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于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前些年梁冠华版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出现的那个庐陵王,就是这个李显。
李显被废之后,自立为帝的时机仍然还不成熟唐中宗。于是武则天另立李显之弟,自己和高宗李治的小儿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武则天则继续垂帘听政。李旦目睹了自己三个兄长的遭遇,登基之后行事非常低调和小心,这也正和了武则天之心意。公元690年,一切时机成熟了,武则天让李旦退位,自立为帝,国号“周”。武则天也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中唯一一个正式称帝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亦被称为“武周时期”。由于李旦“表现”不错,很老实,武则天就将其留在京城生活。比起那两个丢了性命的兄长,还有流放在外的李显,李旦太幸运了。
武则天统治后期,公元705年年初,宰相张柬之与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将帝位还于李唐宗室唐中宗。之后,李显被迎回宫中,实现了二次登基。经过十四年的颠沛流离,中宗李显依然是庸弱无能。二次登基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饮酒作乐,似乎要找补回那十四年的“青春”。其妻韦后就不一样了,她和武则天一样“志向远大”,加之有了武则天称帝的先例,她也想效仿之。公元710年,韦后将其夫君中宗李显毒杀,然后像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同时又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帝,当然,这和中宗李显以及睿宗李旦的第一次登基一样,也是“儿皇帝”。但韦后时运不佳,在她弄权的那个时期,另有一位青年才俊临淄王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的存在。正当韦后临朝称制作春秋大梦的时候,李隆基带兵攻入京城,诛杀了韦后及上官婉儿等所有党羽。而后李隆基让其父亲,睿宗李旦二次登基。
大唐自建立以来,先是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其兄太子李建成,成为大唐第二任皇帝,即太宗皇帝唐中宗。从那时起,大唐宫廷内的权力之争就非常的激烈和残酷,先是武则天,接着又是韦后。李旦二次登基之后,眼看要风平浪尽了,但暗流又出现涌动了。李旦的妹妹,李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又跳出来了。她也想效仿其母武则天,也去过上一把皇帝瘾。睿宗李旦虽没有什么作为,但其心地善良,经历了之前的血雨腥风,对亲人之间为了权力而厮杀的行为非常厌恶。但这次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更加棘手,一边是自己的亲妹妹太平公主,一边是自己的儿子李隆基。难能可贵的是,李旦没有像中宗李显那样占着位子又不干正事。他主动选择提前退位,传位于李隆基,即唐玄宗。
李隆基登基之后,果断出击,剪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为大唐社稷排除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唐中宗。之后在位四十五年,继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又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一个巅峰时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