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几近痴迷的用喻
说起比喻,中国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楚辞里的芳草美人,然后是诗经中的比方,好像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是高高在上的、唯美的,是存在于文学中的,与普通老百姓和日常生活是不搭边的,事实却是中国人是每时每刻都在用比喻的,只不过自己意识不到喻咖。
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大事还是小事,中国人都喜欢用比喻喻咖。比如心情不好骂人或骂自己,有如下词汇:狗屎→臭狗屎-烂狗屎、脓包、蠢蛋、蠢货、白瞎、瞎了(丢了)、烂泥、垃圾、头顶流脓脚底生疮……就连我们平常说的这个人很坏,这个人坏透了,其实也是一个比喻,是用苹果桃子等的腐坏来比喻人品的。而讲坏,中国人可不只一个坏字,如坏水、坏坏、坏蛋、有点坏、你真坏、坏透了、坏死了、坏到家了、坏东西、坏透气了、一肚子坏水、坏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这得多少比喻词?
比较高雅的事当然也要用比喻,如推敲,出自于一个故事,说是韩愈碰上了贾岛,正在为一首诗的一句犯愁,究竟是写成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韩愈想了一回,说是敲好,于是中国就又多了一个比喻词,用究竟是敲门好还是推门好来比喻在某件事物上反复思量喻咖。其实推敲这个词不必韩愈和贾岛发生这么个故事才有,以中国人的喻文字的特点,早就应该有,为什么呢?以我在农村的生活经验而言,左邻右舍、亲戚们来家串门,一般是推门而入的,一个比较远的、很少来突然来的人,则是要敲门等主人出来迎接的,甚至谈事都只在门外谈一谈,主人邀请都未必肯入的。
所以进一家人的门时,是推是敲,其实在每一个农民心里都是要衡量一下的喻咖。不过现在住楼房就没有推敲的问题了,因为所有人的门都是关着的。
中国人喜欢吃,什么都吃,从造词上也看得出来,如:吃苦,吃力,吃亏,吃累,吃紧,吃这套、吃这一套、吃马屁、吃奉承、吃不消、啃不动、吃下、吃不下、吃白食、吃白饭、吃素的、吃货、吃瘪、吃得开、吃不开、吃豆腐、吃醋、吃错药、吃不住、吃不了兜着走、吃大锅饭、吃大户、吃得来、吃得消、吃独食,吃干饭、吃功夫、吃挂落、吃官司、吃后悔药、吃皇粮、吃回扣、吃回头草、吃劲、吃惊、吃空额、吃空饷、吃口、吃老本、吃里扒外、吃偏饭、吃偏食、吃枪药、吃请、吃透、吃闲饭、吃瓦片、吃现成饭、吃香、吃小灶、吃心、吃鸭蛋、吃哑巴亏、吃一堑长一智、吃重、吃准、吃罪喻咖。这些都是含隐逻辑的比喻词,试想,这些都能吃,还有什么是中国人不能吃的呢?
与吃相关的,也都随处可见比喻,如饭桶、酒囊饭袋,加上刚刚列举的吃干饭的、吃素的,中国人形容一个人无用,竟然有这么多词都跟吃有关喻咖。其他虽跟吃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与食物消化有关的喻词如:恶心、吐了、消化、拉稀……
中国人感受到什么,便以喻贯通,比如寒热,寒热本是人对温度的感觉,但中国人对寒热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如用凄风冷雨来形容一个人处境的悲凉,用世态炎凉来形容自己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也是温度的喻词),用生性凉薄来表一个人的薄情寡义喻咖。说到薄字,又有人情厚薄、厚此薄彼、薄情、轻薄、浮薄等词。
凡是中国人所见到的事物喻咖,都可以化为比喻,如花儿→心花→心花怒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等到花儿都谢了……
中国有江湖喻咖,于是中国人的词汇成语里就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险恶、江湖多风波、这个人比较江湖、这个人有江湖气、江湖义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