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德政碑碑文:古灉东干龙镇集,为东昌衞一都会,车谷撃,人肩摩,烟火万家孔德政。钱谷浩重,殷繁不下别屯。然无以户口衍植,民吏相缘为奸,富者,影避徭役,贫者,苦更赋不得休。富商大贾,几道错囊,闾井沟牢,私右盐硝。致累引钞,墨利受贿,因循容忍。以故狱讼烦兴,纠丝难理。昔之视事其士者,类多姑息,不能摘发。即有隽才居之,亦惟饮酒赋诗,宾朋往来,风花雪月,无作为矣。
公仕东昌,即遵讲读圣喻十六条孔德政。德意恍恍,恩至渥也。盖以冲远自镇,即有给者也麾去不供。晨起晏息,惟饮聊城一杯水耳。文案冗沓,积仓石之满山,舆罢判断立彻矣。至单骑下屯时,正供外,不索羡馀。户祝家颂,讼谍衰息,奸宄屏迹。公循循憗如也。入其廨,见所题与所积聚,淡然如书生,家风拟之芾棠芃黍无以过焉。今龙镇集民感德政,求叙于余,余举手称贺,羡为路福,星志其大概,刊诸贞珉,以垂不朽云。
主要是写他的功德
唐朝有一位刚正廉明、执法不阿(ē)的政治家,他就是一代名相狄仁杰孔德政。
公元676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负责人孔德政。大理寺是当时中央的审判机关。他到任第一年,便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论被判处有罪还是无罪,没有一个当事人不服的。
狄仁杰明察善断,循律准确,一时声名鹊起,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孔德政。
为了维护当时的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jiàn)孔德政。这年秋天,一个叫权善才的将军误砍了昭陵上的柏树。唐高宗勃然大怒,准备严惩权善才。狄仁杰上书皇帝,说明按律令应该免去权善才的职位,但高宗认为免职的处罚太轻了,下令立即处死权善才。
狄仁杰坚持说此人罪不当死孔德政。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他!”大臣们一看皇帝生气了,都用眼色示意狄仁杰别再说了。狄仁杰却依然据法力争道:“哪有所犯的并非死罪,就下令判处死刑的呢?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现在陛(bì)下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就要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把陛下看成足什么样的皇帝呢?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高宗听了,觉得有理,便收回成命,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当时有一个叫王立本的大臣,仗着皇帝的宠信,滥用职权,干了不少坏事,朝廷的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孔德政。狄仁杰上奏高宗,指明此人罪行严重,应交给大理寺审理。高宗要狄仁杰看在王立本还算个人才的分上,破例宽恕他。狄仁杰回复道:“国家就算再缺乏人才,也不缺他一个王立本吧?陛下为什么要包庇(bì)罪人而破坏王法呢?如果陛下坚持这样做,那就把臣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疆去吧,日后,也好让忠心报国者引以为戒。
”高宗听了这话,无言以对孔德政。王立本终于被判刑,朝廷的风气由此大为好转。
公元688年,武则天令宰相张光辅率兵三十万去平息豫州叛乱孔德政。叛军本是乌合之众,听说朝廷派兵来了,便作鸟兽散了。豫州官民出城迎接朝廷的军队。但张光辅却示意部下,不分青红皂白,屠(tú)杀无辜(ɡū)百姓。
之后,又以查寻叛党为名,四处抄家掠物,滥捕滥杀孔德政。一时间冤狱四起,受害者不计其数。这时,狄仁杰奉武则天之命,赴豫州任刺史之职。到了豫州,他看到哀鸿定户翅鞠俨角愁携传毛遍野,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于是,一面下令给那些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密上书武则天,奏明原案的“诖(ɡuà)误”,请求武则天怜悯(mǐn)。
武则天深知狄仁杰为人刚正,相信所奏属实,于是下诏(zhào)改死刑为流放孔德政。当这些被流放的人途经狄仁杰曾经治理过的宁州时,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们:“是狄大人救了你们的命啊!”这些人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来到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
到了流放地后,大家又集资立碑,颂扬狄仁杰的功德孔德政。
狄仁杰位居宰相后,辅国安邦,深为武则天倚重孔德政。他病故后,武则天悲声叹息,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dào)。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