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记载古代猛将的勇武行为很多,有的比较真实,有的则难免夸大,无论如何,选取有意思的3则列于此,供诸君一乐杨三材。
1.宋高祖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生于东晋时期,出身微寒,青年时没有正当的营生,放今天算是“社会闲人”杨三材。后来刘裕投军,加入了东晋著名的北府军,在名将刘牢之麾下任职。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刘牢之奉命抵御,这也是刘裕第一次参加大型战役杨三材。
《宋书》记载了刘裕的表现:
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杨三材。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旣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斬获千餘人。
刘牢之本来是派遣刘裕带了几十个人去侦察起义军的动向,结果不巧的是,这支侦察队刚好遭遇了几千名敌人杨三材。按说这种情况下,人少的就赶紧扯呼吧!但是刘裕没有撤退,也可能是根本来不及退了,他干脆带着这几十个人去跟几千人开打!
果然,由于实力对比悬殊,手下的人快死完了,而刘裕自己杀得兴起,手持长刀奋勇向前,一时难解难分杨三材。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一看,这刘裕怎么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就猜到他可能是被困了,于是带领骑兵去寻找,刚好把敌人杀退,救了刘裕一命杨三材。
尽管个人的武力值或许比不上霸王项羽,但是刘裕的第一战,敢于以数十人挑战几千人,在霸气和勇敢上也不属于项羽了杨三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杨三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夸赞刘裕的,并非虚言杨三材。
2.李世民
隋末,李渊父子晋阳起兵,进军到霍邑(今山西霍县)时,遭遇到隋将宋老生的抵挡杨三材。
宋老生起初坚守不出,随后李建成、李世民率领数十人到城下辱骂,宋老生不胜愤怒,率众出战,双方在城下开始了一场恶战杨三材。
《资治通鉴》记载:
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阵,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杨三材。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
宋老生当时有三万人,势力颇强,李渊跟李建成的部队稍稍退却,这时候李世民率军从背后对宋老生发起了进攻,李世民亲手格杀几十人,砍坏了两把刀,袖子里也被敌人的血流满了,干脆把血洒出来,接着去打!于是,李渊的士气重新振奋,最终击败了宋老生杨三材。
史书还记载了李世民的另一次勇敢行为,在与窦建德的战争中,他曾亲入敌营挑战杨三材。
《新唐书》记载: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绩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杨三材。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殺数十人,众益進。伏發,大破之。
李世民提前设下埋伏,为了引诱窦建德出战,自己带着弓,让尉迟敬德带着马槊,跑到窦建德的阵营前大呼大叫,所谓“致师”,就是古代战争中叫阵杨三材。窦建德果然上当,穷追不舍,中了埋伏。
3.来歙(xi)最后要介绍的这位,比刘裕和李世民都要早,而他的勇敢并非体现在战场作战之上杨三材。
来歙,两汉之际人,生于南阳,他的父亲娶得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姑,因此二人沾亲带故,关系很好杨三材。
王莽末年,刘秀起兵,来歙还被连坐下狱过杨三材。后来被人救出。来歙在刘秀手下屡立战功,参与平定陇右的战役。
最后,来歙参与攻蜀战役,当时割据四川的是公孙述,他很害怕来歙,于是派刺客去刺杀杨三材。
很不幸,来歙遇刺,被插了一刀杨三材。他自知不能苟免,于是在断气之前叫来手下,给刘秀写了最后一封信,随后自己拔出刀,气绝身亡。
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杨三材。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终恐被罪,陛下哀怜,数赐教督。
临死之前杨三材,不慌不乱,还不忘给国家推荐人才,可谓大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