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乔映霞。他历经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先后娶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6个妻子,除了第一位外,其余5位都是续弦。
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妻妾,他之所以有六个妻子,主要是乔致庸太长寿了!而他的妻子相对来说又比较短寿乔映霞。所谓“续弦”就是这个意思。
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长大乔映霞。他酷爱读书,但在其兄长去世后,不得不放弃学业,而继承祖业,肩负起理家、经商的重担。
他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诚实守信”的经营思想,使乔家在包头的生意获利倍增乔映霞。
那么乔映霞,乔致庸鼎盛时期是不是晋商中最有钱的人呢?
乔致庸就是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家“在中堂”的大东家乔映霞。
而阎维藩是祁县下古村人,出身贫寒,17岁时人平遥“蔚”字五联号之一的蔚长厚票庄学徒,经过10多年历练,刚刚30岁出头,就被派往福州分号任经理乔映霞。阎维藩在福州分号认识了福州都司恩寿,并与之结拜为兄弟,结为金兰之好。
都司就是当时地方上的军事长官,职权很大,福州的军饷和地方经费便全交由蔚长厚福州分号调拨,三年内福州分号就赢利五六万两银子乔映霞。
随后,恩寿为了升迁,需要一笔巨款去贿赂打点上司,阎维藩见“奇货可居”,就为其筹集了一笔规模庞大的资金乔映霞。
据说,他投入的16万两银子打了水漂乔映霞。平遥总号责备他滥用银两,谁知,就在平遥总号对他的动作尚未完成之时,恩寿便获得升迁,被擢升为汉口将军,不过几年,便将所借蔚长厚的银子全部还清了。
但是,阎维藩经此事件后,有感于总号对他已有成见,信任不似以前,便决定辞职回家,另谋高就乔映霞。
这事儿被乔致庸听说了,乔慧眼识人,大喜过望,认为阎维藩深谋远虑,敢于决断,结交官员,人脉广泛,正是自己渴求的干练人才乔映霞。
又听说阎维藩过汉口时,恩寿亲带大队人马隆重迎接,安排在将军府下榻,盛情款待,报知遇之恩,临别时又亲书一札,让阎面交山西巡抚胡聘之乔映霞。
因此乔致庸决定由阎维藩执政总揽乔家的票号乔映霞。
从此,乔致庸的票号不像其他票号那样,因战乱而蒙损,反而大获其利乔映霞。
阎维藩执政总揽号事凡26年,每逢账期按股分红时,每股分红均在8000两到1万两银子之间,给乔家赚了个盆满钵满乔映霞。
后来乔阎两家还结为儿女亲家,乔致庸做主,将阎维藩的女儿,婚配给自己的第9个孙子乔映庚乔映霞。
据说,乔家的少东家还请阎维藩乘坐八抬大轿,而自己骑马驱驰左右,并说这是家父乔致庸的嘱咐乔映霞。
这更使阎维藩感动不已乔映霞,但阎维藩也是知书识礼的人,乔家敬他是礼,他本人哪能让比他还大几岁的少东家骑马,而自己坐轿呢!
于是,他把衣服放在轿子里,始终没有坐轿子乔映霞。
最后,乔家“在中堂”的分家事宜,也是阎维藩主持仲裁一言而定,可见阎维藩在乔家的威望之高,以及乔氏一门对阎维藩执政总揽票号的尊重乔映霞。
乔致庸还想到了与人合股开票号,但祁县的另外三个大商家都以各种理由推辞了,广盛源票号的成大掌柜听说后,也是百般阻挠乔映霞。但执着的乔致庸没有放弃,他最终说服自己的岳父出资参股,成功开设了大德通和大德丰两个票号。
在乔致庸的经营下,两个票号成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票号乔映霞。
乔致庸还很懂得审时度势乔映霞。当时左宗棠西征,乔家资助了好几百万两银子,但也有一定条件,就是大军到达新疆后,乔家可以做一些与湘军有关的生意。
此外,乔致庸信任下属,让下属全权处理分管之事,各分店的掌柜都能放开手脚、得心应手地去做事,因此也都会拼命为他效力乔映霞。
对于生意场上的对手,他更是宽容大度,用仁义和宽厚来处理生意上的纠葛,受到商人们的尊重乔映霞。
富甲一方的乔致庸还广行善举乔映霞。1877年,他出巨资赈济遭灾县民。
渠本翘创设中学堂,孟步云创设女子学校,他均以重金相助乔映霞。因赈灾之举,他受到了朝廷赏戴花翎的嘉奖。乔致庸活了八十九岁,掌管乔家数十载,从一介儒生居然成为晋商的翘楚。
以致在他执掌家业时,其资产越滚越多,成为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乔映霞。
据说乔致庸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马公甫就是一个人才,在大掌柜告老后,他当上了复盛公的大掌柜,被包头商界称为“马公甫一步登天”乔映霞。
他本是复盛西字号下属粮店里的小掌柜,不识字,但经营有方,盈利不小乔映霞。
乔致庸便给他一副资本,让粮店独立经营,他成为大掌柜后也给乔家赚回不少银子乔映霞。
大德通票号总经理高钰也是如此,后来为乔家收进几十万两白银的红利乔映霞。
乔致庸礼遇聘请阎维藩,也是值得褒扬的一例乔映霞。阎维藩原为平遥蔚长厚票号福州分庄经理,他因曾经受到排挤和总号斥责,而丧失了对蔚长厚的感情,决计离开蔚长厚返乡另谋他就。
乔致庸知道阎维藩是个商界难得人才,于是就决定让阎维藩总揽乔家的票号业务乔映霞。
乔致庸认为在处理事务时,要像遇到危难一样,迫不及待乔映霞。一决定做什么买卖,马上去做,宁可在做的当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切忌在事前有种种顾虑,迟迟不肯动手。
信息和时间就是财富,一怠慢,就会被动,就会失败乔映霞。所以,事情一旦决定了就立刻行动,付诸实施,必然成功。
咸丰年间,乔致庸在包头龙王庙一带购进田地280亩,种植蔬菜,供应市场,每年获利很多乔映霞。
乔致庸主持家政后,不断扩大经营,先是在包头财神庙街西口路北,独立投资增设了复盛全商号乔映霞。
后又在包头瓦窑沟口路西,增设了复盛西商号,经营业务与原来的复盛公相同,以油、酒、米、面的“六陈行”为主,还经营典当、绸缎、副食杂货等乔映霞。
事实上,其它商号根本不能与之相比乔映霞。当时的包头市场上,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大号共有19个分号,500余名伙友,实力强大,门路宽广,号规严格,再加上乔致庸对掌柜们比较信任,使掌柜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
复字号兴盛后,在包头商界逐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乔映霞。
道光、咸丰年问,包头商业兴旺发达,人口逐渐增多,地方上的诉讼和行政治安等事项,包头巡检的职权又有限,为此,商人们不得不自行组织自治机构维持市面乔映霞。
复字号当时居领导地位,联合各行业组织的大机构,来解决商民大小纠纷乔映霞。
所以第二代一般能够继承父业,有的还要发展壮大乔映霞。到了第三代就不同了,他们养尊处优,奢侈浪费,怕吃苦,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哪能不败?
而乔家却富延七代,从清乾隆初年,乔贵发创业到清代末年,称富170余年乔映霞。
其中第三代的乔致庸,起了关键的承先启后、转败中兴的作用乔映霞。乔致庸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享年80多岁。其孙女婿常赞春写的《墓志铭》说他87岁还喝酒吃肉。
乔致庸在克服难关的时候,坚持以儒家的仁义诚信思想为根本,手边常备四书五经和《史记》等典籍乔映霞。
遇到灾荒,必首先出资赈灾乔映霞。他要求救济灾民的施粥,要用毛巾裹得起来,装到碗里插上筷子不会倒。
据说,他家门前往往拴着三头牛,谁家要用自便牵去,傍晚送回来,不用付租金乔映霞。
这些义举,为乔家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声誉,因而生意发展比较顺当乔映霞。
鉴于历来富家子弟大多走上不思进取的老路,乔家特在大院的报本堂里,先人的塑像旁,放置一只要饭篮子和一根打狗棍,告诫族人要记住贫困史乔映霞。
乔致庸还制定了家规:不准吸毒,不准纳妾乔映霞。
乔致庸与乔氏家族,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史上,晋商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乔映霞。
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乔氏家族,则是晋商的杰出代表乔映霞。乔家经营的商号,垄断包头达二百年之久;乔家开办的票号,是近现代中国最著名金融机构之一,并创下经营时间最长的纪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完美谢幕。
据有关资料估算,乔家财产最多时高达数千万银元乔映霞。无论财富积累、社会影响,还是对文化的贡献,以乔致庸为代表的山西乔氏家族,都可毫无争议地进人中国近现代“大户人家”之列。
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逼出来的乔映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乔致广和父亲乔全美相继去世,已经拿到秀才功名的乔致庸继续读书肯定不行,只好放弃学业,接手家业,开始投身商海乔映霞。
因为父亲和兄长相继去世,乔致庸这房可以说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乔映霞。乔致庸受命于危难之中,前途危机重重,身旁陷阱密布,稍有不慎,整个家族的基业将会在旦夕间全部化为乌有。
接管家族业务后,他凭借高超的经商谋略,最终披荆斩棘,成功率领乔家突出重围乔映霞。
事实上,当时的包头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是农耕和游牧民族接触比较频繁的地方,除了马匹等牲畜之外,很多东西都很匮乏乔映霞。
乔致广做掌门人时,乔家已经成为包头商界的龙头老大,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以至于在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映霞。
乔致庸故居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是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代表之作乔映霞。
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乔映霞。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俯视呈“喜喜”字形布局乔映霞。
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乔映霞。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特色景点乔家大院有四大特点: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全院有三百多处,无一雷同,形成了一个有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的大院子。
九龙灯号称“东方奇观”,现保存两盏,是慈禧太后赏赐给乔家的乔映霞。九龙灯系用珍贵的乌木制成,上有9条活动着的龙,故称“九龙灯”。
晋商翘楚乔致庸,知人善用,在他的带领下,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并实现了其“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梦想乔映霞。
大德通和大德恒票号建立后不久,乔致庸就将这两个票号交给其孙乔映霞管理乔映霞。之后,这两个票号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乔致庸注重教育,经常督促儿孙学习。
他本人也十分好学,手不释卷乔映霞。他为人友善,扶危济困,经常周济贫苦乡邻。光绪年间,天遭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乔致庸曾开仓济贫。为此,《祁县志》予以记述褒奖。乔致庸当家后,乔家不仅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而且人丁兴旺。
乔致庸是一个什么人?咱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乔致庸呢?乔致庸的成功也和他用人不拘一格有很大关系乔映霞。
乔致庸用人以德选人,在徒弟们路过的小桥上,放一个一两重的银子,有的拾钱自己留下,乔致庸以此不可用乔映霞。
有的过而不拾,乔致庸以此看出这人适合做伙计;有的捡完以后,交还给失主,乔致庸认为,这是好的人才乔映霞。
乔全美有二子:长子致广,次子致庸乔映霞。乔致庸是引领乔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功臣。
乔致庸闻名全国的山西祁县乔氏家族,指的主要是在中堂一支,为乔贵发三子乔全美后人乔映霞。乔全美是包头复字号的创始人,复字号的号规等一系列基本经营管理制度,都在他掌家时形成。
著名的乔家“六不准”家规,也被认为是由他制定的乔映霞。可以说,他是乔家企业精神和家族文化的奠基者。
当时一个县令年俸只有50两银子,加上养廉银也不过几百两,远远低于乔家商号大掌柜每年上千两白银的薪金,这还不算四年一次的分红乔映霞。
乔致庸弃文从商,使乔家失去了一个可能博得功名的“举人”,但却多了一位纵横捭阖的商界奇才乔映霞。
乔致庸素性恬淡,酷爱诗书,经营之道本来非其所长,但他能知人善任,豁达大度,慎始慎终,人都乐为其用乔映霞。可以说,正是乔致庸敢于和善于用人,才缔造了乔家庞大的商业和金融王国。
他本来应当有另一条自己可以胜任的仕途生涯,却因为大哥的突然去世,而彻底变了自己命运乔映霞。
少年时的乔致庸是个有钱,又有闲的人,他对当官其实也没什么兴趣乔映霞。可是为了家父的愿望,他还是选择要去中一个举人。在进龙门之前,应当说乔致庸还是个顽皮的孩子,天真多于理性。
他常常用“半丝半缕,恒今物力维艰”来教育子弟乔映霞。乔致庸还把他亲拟的对联找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已。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
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乔映霞。据说他对他的子孙进行了排队分析。
他认为长子不可委以重任,因为长子骄横跋扈;次子个性暴烈;三子过于老实,亦非经济之才;四子朴实迟钝,不擅长说话;五子是个书呆子;六子体质瘦弱,难担大业乔映霞。
他最后认为只有长孙乔映霞忠诚厚道,聪明伶俐,故对这个孙子充满希望乔映霞。
乔致庸上任时,已经经营了数十年的乔家家族企业“复字号”危机四伏乔映霞。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陷害和打击;另一方面则是其兄乔致广经营不择手段,放任手下欺骗顾客,以次充好,乔家因此失去了信誉,贩卖的货物自然销售不出去乔映霞。为此乔致庸专门赶到包头总店。
正好乔家的有一项重要生意,就是从福建采购茶叶,贩卖到我国西北甚至俄罗斯地区乔映霞。
乔致庸到福建采购茶叶乔映霞,对制茶商说我是头一次和多家大茶商合伙做茶货生意,希望您能将一斤重的茶砖,都做成一斤一两的,制茶商感动地说兄弟,你真是厚道啊!
这批茶砖贩到茶商手里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从此很多商户和客户都认为乔致庸为人厚道,宁肯亏自己,也不亏别人,订了一批茶砖后,马上又订购更多的货物乔映霞。
于是,乔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乔映霞。此后乔致庸经商就非常成功了。
乔致庸之所以能将乔家的事业发扬光大,实现自己“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伟大抱负乔映霞。
最为重要的是,乔致庸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胆略,敢于破格提拔人才,知人善任,用人得当,才使得乔家的事业走向了辉煌的顶峰乔映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