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把上厕所叫出恭呢?
古代的科举比较严格,考官提前一个月就把考生关在号里。考试的时候三天一科,三天就在那么小一地方不能出去,就在里边蜷着睡觉。因为怕考生出去作弊,所以连上厕所都需要申请“出恭入敬牌”,出要恭、入要敬。
从这个牌的字面上看,“出恭入敬”,就是出入要恭敬,要遵守纪律,轻去轻回,快去快回,不得喧哗吵闹,干扰他人。这事流传到社会上,大家都把入厕视为“出恭入敬”了。为了口头上表达的方便,人们干脆摘取“出恭入敬”的前两个字,这样,“出恭”一词便流传开来。
“出恭”既然是入厕,善于引申的国人于是就把大便叫“大恭”,小便叫“小恭”,没屎没尿大小都不需要方便的放屁,则称为“虚恭”,就连便溺之桶也被称为“恭桶”了。这样,带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便有了他意,与厕所卫生间连在一起,服务于民了。
在贡院考试时可以申请出恭,但是殿试的时候却不能申请出恭。后来古人发现银杏树的白果能缩尿,所以所有考生到最后殿试的时候每个人的狂搓一大筐白果,以便考试期间不撒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