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黄显:《旧物有鬼》——看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在文玩行业里待了好几年了,这是一个有趣的行业黄显。待得时间长了,总能听到一些神神鬼鬼,真真假假的故事。姑妄听之,姑妄言之。

  文玩和古玩很相似,从狭义来讲,古玩就是有年份的文玩,在文玩行和古玩行同样都有各种各样神奇的传说存在黄显。

  他们有些一夜暴富,一些转眼倾家荡产,如是种种,虽然骇人听闻,但是皆不足为奇黄显。

  身处其间,但行直道,莫问前程黄显。

  一黄显,双头记

  鬼神之事,传说难凭黄显。子当年不语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孔子并非完全不信鬼神之说,他也曾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见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以其惑乱人心,又能敬而远之。

  故事发生在大清同治年间,当其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黄显。大凡鬼神之说,盛世少,乱世多。说得理性一些,就是盛世之时,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市井繁华,人民乐业,社会安定,不容易出现鬼神之说,而到了乱世,人心惶惶,朝夕难保,奸巧伪情,杀人越货,民生维艰,不免托情鬼神。说得迷信一些,圣天子当朝,那个魑魅魍魉敢出来闹事,若是那昏君庸主,上天自然降下灾异妖氛。或警其改邪归正,或速其灭亡。

  在北京城东郊,有这么一户人家,家主姓黄,单名一个显字黄显。黄家说不上是钟鸣鼎食之家,但也是家境殷实,衣食无愁。这黄家祖上也并非京城人士,黄家高祖原是苏州的一名木匠。在乾隆年间,因这京城升平日久,奢侈成风。达官贵人们无不爱南方的细作家具,那个时候,细作家具大抵分两派,一派是京作,一派是苏作。两派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因为细作家具原本都在南方加工,交通运输周折不便。便有北方匠人仿照苏作,渐渐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时南方的木料多由河运入京,在通州周转。因而匠人也多在通州做活。但是如果说到精细巧思,北方不如南方。所以多有苏州匠人入京。那个时候,苏州匠人不仅能做家具,还能做装修。有个名目叫苏式装潢,就是说这些人的手艺。当时达官贵人无不以苏式装潢为荣。

  这位黄高祖年轻时颇读过一些书,只因他家中贫苦,无力深造,早早的送出去学了手艺黄显。这孩子天性聪颖,凡事师傅指点一遍,没有一个不得心应手的。过得几年,活计便与师傅不相上下了。这一年有一位京城的商人采购路过苏州,有意要找几位匠作,这位黄高祖便入了北京。

  这乾隆爷本是个风流天子,政务之余,于书法,绘画,赏鉴,造作皆有留心黄显。虽为天子之尊,不能亲操斧斤,但是对于工艺的优劣,制作的设计,皆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乾隆爷又见宫中匠人往往拘于成式,毫于新意。便不时召民间技艺高超者入宫指点,学习民间的新鲜知识。

  这位黄爷就曾入宫讲学,深得万岁爷赞赏黄显。黄家由此发迹,渐渐的在京城有了自己的产业。

  到了黄显这一代,黄家人口渐次凋零,主母周氏生了三个儿女,前两个不满周月都夭折了,只有黄显一人养大黄显。黄老爷子倒是以振兴家族为己任,又娶了四个小妾,日夜造人,不料想,操劳过度,身体日渐羸弱,几个小妾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反倒把自己搭进去。没有几年便撒手人寰,临终前,深悔自己耽于女色,把几个小妾都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