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了电视剧《家常菜》,开始也是随意看看,看了几集下来感觉拍的还是比较生活化,比较有现实感,也比较符合时代的变迁,并且反映了老百姓的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杨麦香。主角刘洪昌刚开始就表现出一个男子汉的品格,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勇气,在前几集我是非常欣赏他的,也赞赏他身上的道德品质。我猜想,编者也是想为了给现在的人表现出一个道德人物模范,以他朴实的平凡事迹感动人。在前半部分,我确实被感动了,达到了编者的目的。不过越往后,我就越感觉刘洪昌不能与时俱进,特别是演到改革开放之后,当年的小孩都已成人,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时,刘洪昌已经不能正确处理新时代的生活和感情关系了,反而成了负担。我觉得这电视剧越往后越是编者的败笔,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越看越让人生气,生气的倒不是刘洪昌做的不好,而是觉得编者的逻辑开始混乱,暴露出编者缺乏现代理性思维的缺陷。如果编者想要树立一个道德形象的话,那我觉得后半部分就非常不好。
中国人向来缺乏理性,但对道德倒是叫喊了几千年,而且还特别的津津有味,甚至在旧社会发展到了用道德杀人,用“礼教吃人”的登峰造极地步杨麦香。一直到现在,国人还是没真正搞清楚道德是什么。如果要让我来说,最起码的,一定要在道德的前面加上科学二字,只有建立在科学和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道德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道德,而那种凭感觉,凭好恶的所谓道德,那是糊涂的道德,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比如,一个病人到了需要动手术的地步,但动手术是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风险的事情,假如病人是一个普通人,不懂医学,也害怕痛苦和风险,面对这处境,医生的道德应该怎么做呢?作为科学的道德,医生经过科学理想的思考,认为只有动手术才有唯一救活的机会,那医生不会理会病人的不理解和害怕的,该动刀的时候就应该动刀,咔嚓一刀下去,痛苦也好,风险也好,这是唯一的机会。而糊涂而危险的道德就是,医生为了获得病人的赞美,顺应了病人不愿受痛苦的心意,而不去动刀,结果病人一命呜呼了。中国人特别容易犯第二种糊涂的道德,而最危险的是,国人还往往沉浸在这种糊涂的道理中而不自觉,反而常常大力指责第一种科学的道德,认为太冷酷,太狠心。这种凭感觉,凭好恶的道德判断,是国人道德的恶习。《家常菜》的后半部分就充分反应了那种糊涂的道德。简单的说,刘文远已经成人,并且自己选择了厚墩子(厚墩子本质上也是个勤奋创业的人,一点看不出他比刘洪昌有哪儿不好,相比较而言,我也赞赏厚墩子,这使我想起《飘》里面的故事),那刘洪昌还老是和刘文远磨磨叽叽,那就是糊涂,破坏人家的家庭和感情。这时候,刘洪昌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杨麦香,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只有当自己幸福和强大了,才能帮助别人。如果自己都不强大和幸福,怎么能老是指责和要求别人的行为呢?厚墩子就不干这种事,他忙着建立自己的事业。最后,那些当年瞧不起他的人,所谓有道德的人还不都是依靠他而生活吗?相比较而言,刘洪昌的贡献大,还是厚墩子的贡献大?当然是厚墩子对家庭对生活的贡献大。
另一个细节就是快到结尾时,矿难发生,刘洪昌冲进去救人,我不知道编者这是要表现什么,我看到的是非理性的疯狂,无知的愚昧,道德带来的愚蠢,最后是对刘洪昌的悲哀的同情杨麦香。要是我是编者,为了教育群众,我绝对不这样拍。我可以拍刘洪昌冲出去救人,但当他想冲破警卫进入塌方的矿洞时,我要让警察以妨碍公务妨碍社会秩序罪把他扣留起来,让观众明白,他可以救人,但要讲科学,不能因为他一个,而妨碍整个救援秩序,这是个人的自私。再者,如果他要救人,一定要动脑子,先搞清那个何文涛是不是出来了,情报不准确,信息不明就胡乱冲进去,人没救着,还搭上自己性命,毁了厚墩子的挖矿事业,最终也毁了他那个何文远,何文涛,还有爱他的杨麦香,,所有人都为了他那糊涂的道德而毁灭,这有意义吗?
中国人现在有点钱了,就把千把年前封建农业社会的儒家老头孔子什么的都抬出来,搞啥子儒家道德和国学崇拜,照我看来,这纯属倒退杨麦香。我们缺乏的不是国学,而是理性的科学和科学的理性。况且这“国学”两字也是不对,全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我们都应该学习,都应该尊重,符合客观的就是正确的科学,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就是错误的学说,跟国不国的有啥关系?非要在前面加一个国字招牌,无非是某些靠故纸堆吃饭的人自高身价,挂个吓唬人的大牌子而已。这问题以后再论,这里不展开讨论。只当抛砖引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