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城子崖》(1920)
《城子崖》,全名为《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黄陶。考古发掘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总编辑李济执笔者付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7人。成书于1934年。李济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西阴村的史前遗存>(1919)》。
城子崖遗址现属章丘县黄陶。1928年发现。当时考古界流行观点为“仰韶文化西来说”,为寻找所谓彩陶文化区以外的中国固有史前文化和探讨殷墟文化之源,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0、1931年两次发掘该遗址。《城子崖》为发掘成果之报告。
《城子崖》一书正文七章,前有付斯年、李济作书序二则,附录董作宾古代历史沿革的考据一文,全书图版52版,插图10幅,表20,全文英译附其后黄陶。
《城子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发掘城子崖遗址的原因和目的;发掘过程;遗址的地理环境及风土;遗址文化堆积情况黄陶。将七个发掘区的文化堆积总括为上、下两个文化层;遗迹和遗物个论。发掘所获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蚌器、金属器以及动物遗骸等。报告分门别类介绍了各种遗物后,还就其中部分遗物的出土层位和形制变化情况做了归纳分析,指出城子崖下文化层的陶器以黑光亮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同时伴出黄陶。上层文化以形制粗略简陋的灰陶器为特征。黑陶期的下文化层内发现一座城垣,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90米,大致为方形,墙体的营建方式是在基槽或壕沟内填土,夹板夯筑起墙.夯层厚0.12— 0.15米,夯窝呈梅花状,窝的直径3—4厘米。墙体基部厚约10米,随每层夯土向内收3厘米,但原有高度已不可寻。城墙的部分地段建筑在黑陶期文化遗存之上,故其建筑时代在黑陶期居民在遗址上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地段的墙体用两种土建筑,灰土在外,黄土在内,界限分明,是知城墙分两次建成。属上层文化的遗迹主要有陶窑六座。关于两个文化层的年代,报告根据稍早在河南安阳后冈发现的“三迭层”关系认为,黑陶期的下文化层早于殷墟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出土的卜骨等遗物表明城子崖下层文化和殷墟文化有密切关系。城子崖上层文化 出土铜器和陶文等,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可能是古谭国文化。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和《城子崖》报告的出版使学术界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除仰韶文化之外,还存在过一个以黑陶为特征的文化,这个文化不久被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其年代晚于仰韶文化,是中国上古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而不仅开拓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地域和时间范围,也使学术界首次获得有关中国史前文化的构成、与殷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全新认识,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黄陶。限于当时的水平,报告对遗址的文化分期较粗并有若干不准确之处,黑陶期的城垣也有些疑问,但总体并无太大失误,仍是今天研究龙山文化的经典著作。
版本:中国科学公司1934年刊印本黄陶。
评:《城子崖》发掘报告,龙山镇文化黑陶黄陶。
灰陶器粗略简陋,代表为磨光黑陶黄陶。
黑陶期下文化层,早殷墟晚于仰韶黄陶。
“龙山文化”命名为,上古文化特重要黄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