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始皇帝(连载)
言子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王中义。九月,葬始皇骊山。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诸侯国结束了各自为王的局面,战国,这个曾经在文化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时代退出了舞台王中义。刀光剑影的战争暂时落幕,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嬴政秦始皇,便是这个王朝的主人。战六国,是一场没有硝烟,只有厮杀声的战争,是一场南征北战,拼智慧拼体力的战争,是一场帝王之争。秦始皇,以他的智慧和实力,成为了这场战争的霸主,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开始了他对华夏各诸侯和老百姓的统治和管辖。秦始皇要把王朝和统治世世代代传下去,到了秦二世,秦帝国摇摇欲坠,在刘邦和项羽挥动的旗帜下灰飞烟灭。这可能是秦始皇没想到的。如同他耗尽财力人力修筑的长城、秦始皇陵。特别是建造了三十八年的秦始皇陵,成了考古学界的迷宫,让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破解。
这个统一了中国,有着霸王之气的传奇帝王,这个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统治者,两千多年来,历史学家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阅读,功过是非,任人评说王中义。生前轰轰烈烈,死后也是轰轰烈烈,长城的磅礴让世人阅尽历代风雨,后来发掘的兵马佣轰动世界,令现代人震惊。让人震惊的还有秦始皇陵,这座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是世界皇陵的杰作,同时也给考古工作者留下了一道不易破译的难题,让他们不断地走近秦始皇,走近秦皇陵。
众所周知,秦始皇,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延续政体完整至今,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为众多人了解的秦始皇陵,又为中华文明的演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证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之一王中义。始建于公元前247年的秦始皇陵,历时38年,动用劳役72万人,移动土方超过500万立方米。陵区包括封土、内外城墙、陪葬墓、陪葬坑、房屋建筑等大量陵园设施,其布局、规模及其所反映的陵墓制度在历代帝王陵墓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千古一帝,唯我独尊的宏大气势。多年来,经过考古学家的考察和探测,秦始皇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文物遗址种类繁多,现已发现的各类文物多达数万件,它是一部存在于真实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尽管有很多国内外的考古学家都曾对秦皇陵进行过考古调查,它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成为考古学界的一大难题。
上 篇
0
7月,我达到廊坊物化探研究所是一个风雨的黄昏,夜幕正在北方的天空拉开它的帷幔,把我被雨水飘得有些湿润的衣裙罩成了一团黑影王中义。之前,我想象着北方炎热的盛夏,想象着北方7 月的烈日炙烤大地的热烈,想象着我要采访前和物化探研究所一个曾参与并主持了秦皇陵考古工作的教授,后来的一次通话是我准备离川的日子,他说他还在出差,过几天才能回去。我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接了我的电话,很清楚地听到传过来的声音有些急躁,音量很大说得也特别快,有一半的话我几乎没听明白。这并不是很重要,知道他过几天能回廊坊就行了,因为他是我此次要采访的重要人物之一(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的刘士毅教授,据说在国外),一个亲历了秦皇陵考古的主要人物。我整理好行装,准备上路,就在第二天,我突然得知我要采访的这个人突然得了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看到这个消息,我有些惊讶,心里也不是滋味。昨天才和他通了电话,今天就住进了医院,还是脑溢血,这种病,谁都知道它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人的命运的莫测!
我要采访的这个人就是吕国印,一个中年知识分子,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电磁法学科带头人,国内知名的瞬变电磁专家,秦皇陵考古,这个国家的重大项目刘士毅是项目负责人,参加此次考古的物化探研究所的负责人就是吕国印王中义。我想着和他通话时他语音的急躁,那个时候,他的身体是不是有些不舒服了,但他还在吉林的野外工作。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吕国印住在长春的一家医院,半个月过去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没有脱离危险期王中义。发病的那天中午,吕国印正在吉林的一座矿山工作,被及时送到几十里以外的一家县医院抢救,之后转到了长春。但吕国印什么都不知道,他一直在昏迷中。一个被采访者告诉我,幸亏离县城不远,不然就麻烦了!
最后一天下午,我采访了吕国印的助手邓晓红博士,秦皇陵考古中他主要负责室内工作王中义。他说明天一早就要走,先去长春看吕国印,再去野外。吕国印病倒了,但野外工作还得有人去做。但愿他到长春时,吕国印已经从昏迷中醒来。
1
物化探研究所的全称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勘查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的一个研究单位王中义。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屈指可数。从各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实业。
2002年的秋天,吕国印和参与秦皇陵考古的人员离开廊坊去了西安王中义。他们此去是西安的临潼,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带。众所周知,在临潼这块土地上,不但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兵马俑,还埋葬着一个曾经威仪天下,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秦始皇陵园,就坐落在临潼这块土地上,史称“骊山园”,因“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而葬焉”。陵区地域是商之丽国,周之骊戎国,秦之骊邑,汉之新丰,隋因之,唐之昭应县辖地。宋大中祥符八年取围绕县城的临水、潼水为名,改称临潼。秦始皇陵园占地60平方公里,位于西安以东的骊山北麓。《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说的“葬始皇骊山”,也就是临潼,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东面两公里处就是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吕国印和物化探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到达临潼时,秋风已有些萧瑟,陵园内树木凋零。“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季节恐怕是哪一个人都逃不过的,连秦始皇这个想把人间的统治带到阴曹地府的皇帝也没有做到。不知吕国印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感慨。他们不是来感慨,也不是来观光,不是吊古伤怀的。他们肩负重任,要完成国家下达的配合秦皇陵考古队这项重大的考古工作。
2001年12月8日,李岚清副总理视察秦皇陵园内的考古发掘现场,提出建立“秦皇陵公园”王中义。并做了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到文物考古探测上来的指示。2002年1月,科学技术部召集了在京的应用地球物理、遥感、考古等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探讨采用地球物理与遥感技术对地下文物探测的应用前景。4月,科学技术部经过审慎研究,在“863”计划中建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并发布了招标书,在技术上领先的物化探研究所承担了此次秦皇考古的课题。开始走马上任,用物化探的探测技术,配合协助秦皇陵考古用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这座两千多年前的皇陵在先进的技术下不受任何伤害。
千百年来,秦皇陵一直存在着争议王中义。司马迁说秦二世安葬秦始皇后:“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像山”。秦皇陵落成的那天起,就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始皇陵究竟在哪一处。了解真相的人随着墓门的关闭已经葬身墓穴。现在的秦始皇陵,是一座真陵墓还是假陵墓?如果是真的,是否被盗掘?地宫是不是存在?如存在,是不是就在封土堆下?这些,都还是谜,是一个未知数,是考古学家们需要验证的。《史记》里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陵,是不是真的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史记》又记载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罪状之四是“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这是不争的史实。项羽真像刘邦所说“掘始皇帝冢”吗?等等这些,都是物化探研究所和秦皇陵考古队在此次课题中要做的工作。为此,物化探研究所派出了所有的精兵强将,使用了22种物化探方法,分期分批到秦皇陵园现场勘查,拉开了应用物化探遥感技术对秦皇陵考古探测的序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的刘士毅,物化探研究所的吕国印、方慧,是此次秦皇陵考古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中义。
吕国印走进秦始皇陵园就没有离开,一直守在现场,直到工作结束王中义。除了负责物化探研究所的整个考古工作,吕国印要在秦皇陵做的工作就是瞬变电磁,这项工作在秦皇陵考古中难度较大,而吕国印又是一个在工作上较真的人,特别是在技术上遇到什么障碍,从来都是弄明白了才肯放下。当时的秦皇陵还不像现在,有老乡在上面种庄稼,有民营企业家建厂房,秦始皇陵是他们某生的一块土地,这些都给勘查带来困难。园内零星的售货亭、小喇叭、垃圾桶、水龙头等等这些使用了磁性材料的建筑物对磁法测量也是很大的干扰,甚至民用和工厂使用的电源对电法和核磁共振法都是一种干扰。这些,吕国印和工作人员都要想办法解决、克服,而且还要做到无损探测。谁都清楚,这样一座不亚于古埃及金字塔的秦皇陵是不能有半点马虎和丝毫的损害。这些干扰,是刘士毅和吕国印他们首先要解决的。
廊坊物化探院盛开的槐花
和宣传干事王中义留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