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读者》目录 俺在《读者》发文了 苗恒(2009-10-30 13:14:54)[编辑][删除]标签:口信 伊妹儿 乡土 大河报 奶奶 中国

  《读者》乡土人文版2009年第11期目录

  

  卷首语

  处处是他乡/陈染

  百姓生活

  一个记不住儿子名字的父亲/周景雨

  大伯的花儿/月方

  一袋红樱桃/刘奔海

  父亲母亲的一世情缘/单国友

  分家/许文舟

  口信、情书、伊妹儿/苗恒

  老婆房/孙道荣

  心灵家园

  瓦片之上/简福海

  乡下雨/余世磊

  草像村庄的主人/王宏哲

  西藏遐想/刘剑

  锄/寇洵

  河边人家/彭学明

  每一块地都有一个名字/马国福

  风俗民情

  大运河放筏/高同先

  红包:佛山人的慈爱表达/赵芳芳

  本期话题

  最后的“人民公社”/蒋昕捷

  中国地名

  成都的历史与地名变迁/谢元鲁

  饶有风趣的福州地名/ 蒋祎

  亲情驿站

  原来你和我的账簿是那么不同/何竞

  姐弟连/王月冰

  父亲的地图/雪含冰

  在人海里看见我的弟弟/罗勇

  25万双鞋垫/张鸣跃

  原来吴子申,你的爱一直都在/张春风

  异域博览

  英国的乡村博物馆/冯雁军

  韩国“黑色情人节”/元涛

  旅食天下

  黎族“鱼茶”/许环烈

  享誉遐迩的黄州豆腐/王景瑞

  一方水土

  龟兹驴志/刘亮程

  武汉吴子申,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城市/李森

  古今轶事

  沈从文的那些尴尬事/孟祥海

  有姨太太的不许坐/陈政

  乡约故事

  点“泥”成金/阿蓉

  沙漠淘金者--吴子申 /玉柱

  点 滴

  古代婚姻的“七出”与“三不出”/吴晓赟

  筷子春秋/李阳波

  百味人生

  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陈绍龙

  迎着朝阳去约会/郭子健

  与众不同的豆浆店/欧阳乐

  半部书/徐全庆

  不要用你的幸福刺痛别人/张军霞

  姓氏文化

  百家姓之何姓/袁义达邱家儒刘翔南

  行走乡土

  迭部的眼神/任真

  幻象里的敖伦布拉格/张西平

  乡土艺术

  靖州雕花蜜饯/张和平

  藏戏:跨越千年的复兴/舒秋玲

  交 流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征订特别启事

  大地广角

最新一期《读者》目录 俺在《读者》发文了  苗恒:吴子申

  封面:五彩湾/刘卫平

  中国古镇:东溪古镇

  乡土映象:瓦尔俄足:传承千年的羌族妇女节

  人文旅游资讯:柏洼山

  中国民居:康百万庄园

  中国人文地理:天井峡地缝

   非常感谢,能在《读者》发文章,实在是很意外很感动!我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9月5日《大河报》茶坊副刊吴子申。认识《读者》是小学时,后来我在兰州上过三年学,还在兰州军区打过工,多次从读者大厦经过!就是没想到!感谢原编辑李啸老师现编辑及推荐者!

  相关链接 原作

  口信情书伊妹儿

  大河报 B07 茶坊 2009年09月05日

  苗恒(河南郑州)

    爷爷奶奶的结合是典型的中国式包办婚姻,只不过他们的婚姻和旁人相比略有曲折罢了吴子申。

    爷爷奶奶于1947年在曾祖父和媒人的撮合下在这年的春天初次见面,俗曰“相亲”吴子申。当年的爷爷除了不太欣赏奶奶那一双小小的三寸金莲之外,其他方面还算满意,尤其是他听说奶奶会织布后对她更加上心了。于是,双方家长决定在那年的八月十五让他们成婚。

    爷爷虽然上过几年私塾,略识文字,但是由于奶奶是文盲,两个村子离得远,所以两人只好通过让人捎口信的办法互相传递爱情,不是面对面又不好意思表达得过于直白,只好约定某日某时在村东口的小河边见面吴子申。在那个连年内战的时代,国民党残酷压榨,民不聊生,普通人想结婚比登天还难。奶奶连一件像样的嫁妆都拿不出来。直到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将五星红旗插到了南京城总统府的城楼上,人民的好日子才算来到了。当年金秋十月,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爷爷奶奶喜结连理。据爷爷回忆,他赶着一辆驴车去迎娶奶奶。几个装着自家纺织的土布衣服的箱子是奶奶的嫁妆。当时,虽然仅仅置办了两桌酒席,他们还是欠了一屁股债。婚后,爷爷开荒种地,奶奶纺花织布,日子慢慢地比解放前好过多了。

    父母的结合是通过交笔友认识的吴子申。那时候刚刚粉碎“四人帮”,全国思想大解放。许多农村青年开始做文学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古今中外的大量书籍,还时不时地把自己偷偷写出的文章寄给报纸杂志的编辑部。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分子。那时的省电台有一档很著名的点歌交友节目,在每天晚间准时播放。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自己考大学的机会,父亲很是苦闷,就写了 给电台,没想到,这封充满感情的书信半个月后就被电台播了出来。好家伙,父亲一下子收到了几十封来信,其中一个叫勤勤的女孩因为是同乡,又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赢得了父亲的好感,两人就这样开始了书信交往。谁成想,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双方约定在县城公园见上一面,并以一本《诗刊》作为见面的信号。这一次见面,彼此都产生了爱意。回去后,双方各自做父母的工作。勤勤的父母先是嫌父亲是外乡的,后来听说他是个民办教师,月收入还行,就答应了。于是,少女勤勤后来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母亲。结婚时,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这“三大件”一件不落地被装上了四轮车,母亲坐在车斗里喜气洋洋的。

    我和爱人的相识有些传奇色彩,我们是通过网络一“键”钟情的吴子申。大学毕业后,我在西北一家高校教书,平时没事喜欢上网查一些教学和学术方面的科研资料。一次,我在某论坛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字,署名是“江南朵朵”,便忍不住跟了帖。谁知道,第二天上网,我发现这个“江南朵朵”竟然给我留了言,让我有空到她的博客上“逛逛”。我打开她的博客,看到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美丽世界。这里不仅有优美的文章,还有她自制的插图,很有韵味。我一篇篇地读下来,竟然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人有一点点的动心。后来,我们就成了QQ聊友,得知她在东南一家公司当文员,真名就叫朵朵。她工作太忙老是加班,每次见到她的头像都是灰色的,我实在忍不住就给她发伊妹儿,有时几乎一天好几封。我对她越来越好奇,苦苦地请求见面。她说没听说过见光死吗,我说我绝对不是那种人。终于,我们在西湖边会晤了。她和我想象中的人一模一样,就像一阕婉约的宋词精致剔透,让人我见犹怜,不过个头比我想象的稍微有些高。在路过苏堤时,她一不小心差点儿摔倒,我赶紧伸手扶住了她,我们的手从此再也没有分开过。

    西湖一日让我们确立了正式的恋爱关系,之后我们时常通过电子邮件表达彼此的无限爱意和深情,诉说彼此的思念吴子申。我们打算在今年国庆期间成婚。在此期间,我要赶紧把房子的首付搞定,而朵朵要做的是等着和我一起在我的家乡办几十桌排排场场的婚宴,然后再到她的老家度蜜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从包办到交笔友再到网恋,结婚的沟通方式从捎口信到写情书再到发伊妹儿,结婚的条件从门当户对到看长相论人品再到兴趣相投,我们一家三代的婚恋可以说越来越自主,不仅身高长相年龄不再是问题,甚至连距离都不再是横亘其间的障碍,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在心底深处要照顾对方一生一世,不管相隔多远,无论天涯咫尺,都可以走到一起吴子申。而这不正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风气和婚恋观念日益进步和成熟的标志吗?

    口信、情书、伊妹儿吴子申,是有缘人千里都能相会,是有情人终能成眷属!

   原载《大河报》09.9.5 被《读者》乡土人文版09.11转载

  俺的更多作品/